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莫超君     提交时间:2015-11-24    浏览数:0     

 

                                                             《古代山水画》说课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美术课本中第三章第五课《中国古代山水》。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内容、作用、地位

《古代山水画》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全一册第三章第五课。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针对中国古代山水的发展概括及其艺术特点作系统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绘画,掌握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国人物画和花鸟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在第三章中国绘画欣赏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了解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并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感受美好河山,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3、重点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人物画和花鸟画,同学们对中国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作为三大题材之一的山水画在绘画手法上、艺术形式上较之前者有很多不同之处,只有认识它的艺术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作品欣赏,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中国古代山水的艺术特点。

4.难点分析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但意境往往较为抽象,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的画家对意境的追求和表现都不一样,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我把如何理解山水画中的“意境”?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回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作品,不断地采用欣赏——设问———讨论——启发——回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在探讨中感受到乐趣,既培养了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审美中获得快乐。

三、学习方法

1.自主性探究法。

2 对比法。

高一的学生思想素质达到一定高度,自学能力较强,因此我增加了自学、讨论、问答的份量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适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性探究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学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节中,我特别强调学生运用对比法运用对比法能有效地增强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播放古筝音乐《高山流水》,提问:通过音乐欣赏,使我们联想到了眼前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了解中国古代山水。展示山水画——导入新课。

2.知识探究(分三部分:自主阅读、画法分类、艺术特点探讨)

1)自主阅读。找出古代山水画的发展线索;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作品。

 *学生说说古代山水画发展概括

*提问:你最喜欢的或最不喜欢的作品是哪一幅?

*生答:……….

*教师引导: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暂且保留自己的观点,学习结束后我们再作定论。

这个环节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

2)古代山水的发展概况

 

1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2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过程:魏晋时期开始萌芽,绘画中景物只是人物的陪衬,如:顾恺之《洛神赋图》。隋代成为独立的画科,唐宋从成熟走向高峰,元明清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

隋唐的山水画:

1.放映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画面,并思考画中描写的什么季节的自然风光?画面上画了哪些景物?主要色调是什么?

2.教师分析:描绘了在明媚的春天,人们踏青郊游的情景。此画运用勾勒填色画山石,无皴笔,人物用色点画,画面大量使用石青、石绿我们称为青绿山水,到了唐代还出现了水墨山水画。

北宋山水画:

1.放映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

2.此画运用浓重的色彩,在空间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3.北宋山水画的特点:虽然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主要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物为主。

南宋山水画:

1.放映唐代柳宗元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提问: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让学生谈谈这首诗的意境。

3.放映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并作分析:画家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鱼翁独自在船上垂钓,只画几道水波,画面上出现了大片空白,天水一色,无边无际,空旷渺漠的境界,更突出了江面的辽阔和寒意萧索的气氛和鱼翁在寒江上孤独垂钓的情景。

元代的山水画:

分析倪瓒的《六君子》:此画用笔简洁疏放,突出表现了画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只画了六棵树,画面表面看上去显的气象萧疏荒凉,但有了黄公望的题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画面顿时有了生机,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把画家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画中鲜明的表现出来。

明清的山水画:

戴进的《风雨归舟》在笔法上运用斧劈皴,墨法上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

3)如何欣赏古代山水?(古代山水的艺术特点)

结合多媒体,边欣赏、边分析、边提问、边小结。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三大题材之一,前面四节已经学习了人物、花鸟,介绍了欣赏中国画的基本方法,所以这一节我抓住几个不同点进行分析:1.意境;2.笔墨技法;3.空间布局;4.其它。这一节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A.意境赏析

*对比花鸟画和山水的意境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回顾来说明山水画的借景抒情与花鸟画的托物言志是一脉相承的。

   *对比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意境的不同追求

北宋的作品着重与山川景物的描绘,追求“身临其境”的意境。赏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南宋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赏析马远《踏歌图》。

元代的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赏析倪瓒《渔庄秋霁图》。

*不同的画家对意境的追求和表现也不同。

思考:从《雨余柳色图》和《千里江山图》的不同意境猜猜画家的性格、经历有何不同?

B.笔墨技法

古代山水画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程式:

通过多媒体简单介绍山水画的画法步骤:勾、皴、点、染。

介绍几种基本的皴法:折带皴、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多媒体展示相关的作品.

提问:画家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技法来描绘不同的景物?(让同学们进行分析归类并体会不同皴法表现出的山体有何不同)。

C.空间布局

这是中国画最有特色的地方。我采用对比法,把油画的风景画与中国的山水画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出它们的不同点,找出国画的空间布局的特点。

油画使用固定透视,而国画使用散点透视,用以大观小的方法,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融汇在同一空间内。

欣赏《千里江山图》。通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山水画独特的空间布局,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D        留白

欣赏《寒江独钓图》、《雨余柳色图》

提问:画家是怎样表现水的?

提问:人物、花鸟有留白吗?西方的油画有留白吗?

通过提问分析使学生理解山水画中的水、云、雾常常用留白的手法来处理。这种富于想像的处理手法体现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审美情趣的体现。

E         随类赋采

采用对比法:同时展示油画和古代山水画

提问:油画和中国山水画在色彩的处理上有何不同?

    这几个环节的知识性较强,单纯欣赏会枯燥乏味也学不到知识。我加强了师生的互动,整堂课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进行探究学习。另外,我还通过问答加分的形式激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有效的解决了欣赏课的枯燥乏味,收到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学生小结,教师总结。

       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说说通过学习后,对中国山水画的态度看法。(允许学生保留个人观点)

       教师总结:肯定本节课的学习气氛、学习成果,激励同学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课的时间安排:

导入2分钟,知识探究30分钟,小结8分钟。

早春图(绢本设色,1583厘米×10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郭熙(北宋)

郭熙,生卒年不详,是北宋中期重要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师法李成,又兼采董源、范宽之长,故能自成一格。由他儿子整理成的《林泉高致》一书,是他绘画实践和理论的高度总结,对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早春图》是他传世作品中的代表作。它描绘早春时节清晨的山景,薄雾笼罩山腰,树枝尚未放青,但已吐出新芽,山涧溪水已经解冻,泉水潺潺,形成一潭清浅春水。画中虽无桃红柳绿的景色,但大自然处处萌发着生机,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这种从描写的自然景物中自然流露出的季节特色,与郭熙强调的画山水要表现不同季节的特征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溪山行旅图(绢本墨笔,206.3厘米×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北宋)

范宽,生卒年不详,北宋前期著名山水画家。长期生活在陕西终南、太华山林之中,深入观察北方山川景物之真实面貌,主张“与其师人,不如师诸造化”,所以,他画的山水能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溪山行旅图》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山顶杂树丛生,一线飞瀑从山腰间直泻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林木葱茏,山路上有行脚商人赶着驮货的驴群缓缓前进,它既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又起着点题的作用。从整个画面看,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徐悲鸿称赞此画为中国的重要国宝,“大气磅礴,沉雄高古”,“章法突兀,使人咋舌”,是他最钦佩的作品之一。

附件

  • 古代山水画 说课.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