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陈奕娇     提交时间:2015-11-29    浏览数:1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透视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与“艺术特色”“艺术技巧”“表达特色”“写作特色”等是同一概念,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它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评价技巧效果等。

考查内容

(一)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顶真、互文等。

(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广义上的表现手法等同于表达技巧,高考时提到的表现手法,指的是狭义内容,主要包括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借古讽今、联想想象、衬托、用典、烘托、渲染、铺垫、卒章显志、伏笔照应等。

(三)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法: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点面结合等。

抒情方法:直接、间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触景抒情、借古讽今等)

设题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5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

6请分析这首诗第二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7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四 审题

1 审题型

明考题型(设题方式中的12567题)

暗考题型(设题方式中的34题,用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等词语来提问)

2 审范围

局部型(某句、某联、某片表达技巧的判断,4题)

全诗型(全诗表达技巧的判断,12题)

整体看表现手法,局部看修辞。

3 审角度

大角度(直接问表达技巧是什么),小角度(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是什么)。

4 审数量

题干中说“哪种”,只答一种;“哪些”,就要多角度切入;“主要”(突出)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

结合例子,总结答题步骤。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问题。

次韵雪后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杖藜行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坚贞不屈精神和高洁品格。

诗歌译文: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地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再往下看,“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样怎样,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须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孑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

 

2阅读下面这诗,完成试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技法示范:审题干,题干中“情景关系的角度”,提示我们应该选择抒情技巧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确之后,再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是何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

参考答案: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第一步)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景象清新。(第二步)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第三步)

诗歌译文:江边的树林枝叶繁茂,花朵盛开;云朵和夕阳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行途中哪料到景,更教我情兴幽远。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黄昏时分,渡口边的驿亭下,飘落的花朵洒满客船。

诗歌赏析:《春江晚景》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的春日美景。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三四句用虚笔。旅途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渺然”意自见。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总结:基本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点明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联系分析)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指出作用)

六 方法总结:

好表达技巧题需要注意:

①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②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常识整合)

③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④熟悉基本的答题步骤。注意贴近诗句分析。

七 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千重。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这里指蟋蟀。 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问: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两例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①借景抒情。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

②反复。上片,连用两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下片,连用三个“儿”,写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译文:蟋蟀在草丛中幽地鸣叫着,梧桐叶子似被这鸣之声所而飘摇落下。这正是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最重的时候。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纵使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喜鹊为他们搭桥,一年才有一次短暂的相遇,想到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难以穷尽啊。或许牛郎、织女现在还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诗词简析:这首双调小令,以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开头是寂静的人间七夕,结尾是风云变幻的天上七夕。全篇以描绘牛郎织女的离愁,衬出词人自身的绵绵别恨。描绘天下七夕又把自己的真情融于其中,以自己痛苦的切身感受,深切体验为天帝所责,为天河所阻的牛郎和织女的境遇。这首词鼓起想象的羽翼,翱翔于天地之间。开头,从静夜鸣、梧桐叶落,想到自己身处在离孤寂之中;再由自身的孤寂,联想到将要相会的天上的牛郎织女的艰难处境。她为牛郎织女感叹,感叹他们为浓重的离愁所苦,纵浮槎(fúchá)来去,也不能相逢;她为牛郎织女忧虑,忧虑他们经年才见,见后又别,别恨难穷。最后,又遥望太空,寄情于风云变幻的天宇,希望天帝不再从中作梗,盼望牛郎织女不再有波折,顺利实现一年一度的会晤。从而使真、善、美得到统一。这首词是七夕诗词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