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李俊兴     提交时间:2015-11-26    浏览数:0     

 

现代信息技术与诗词教学的整合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叶老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的终端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唯有方法和习惯才是学生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财富。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不仅仅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承担着“授之以渔”的重任。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的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鱼”让学生自己去“渔”。教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在材料的搜集、占有、归纳、整合等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让其自主地学习。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powerpoint Frontpage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下面我就以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为例,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一、诗词本身所具备的特点,适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之整合。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较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而且诗词都以篇幅短小、辞约义丰而著称,并有跳跃性强、时代性鲜明、主体意识浓郁、意象丰富等特点。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教授诗词时都有这种感觉:诗词的意境很难恰当地讲出来。但是鉴赏诗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传统的教学法是这样处理这一难题的:先由老师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再通过朗读、想象、联想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意境。教师在实践这几个环节时,基本上是靠教师被动的讲学生被动的接受来进行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根据诗词本身的特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现诗词中的情境,让学生在鉴赏诗词的时候,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意境难讲”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况且当代中学生因为从小接触电脑,有一定的电脑基础,对多媒体教学中利用到的文字、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有极大的兴趣。

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辅以策略提示,让其全方位多角度的领略作者的诗情诗意,达到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的目的。

二、诗词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合现代信息技术来整合。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诗词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便于学生更快进入情境。

一堂语文课的导入是否恰当,是这堂课能否成功的基础。笔者在教授余光中《乡愁》这一课时,就利用FRONTPAGE做成一个网页,在“导入”这个导航栏里链接了佟铁鑫演唱的歌曲《乡愁》(MTV),以及广为传唱的《流浪歌》(MTV)。课堂前几分钟,我让学生自由地听这两首歌,等他们基本上进入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的氛围中时,我就抓住时机,适当点拨:远离故土的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通过这两首歌演绎得越发让人心酸。同学们离开父母在外求学,应该也有这种感情经历。大家想想,一个离开故土几十年的游子,他内心的乡愁又该是何等的浓郁?今天我们就跟着台湾诗人余光中一起感受一下魂牵梦绕的《乡愁》。

经过前面的铺垫蓄势,学生对学习这首诗产生了较大的兴趣,更容易与作者的“乡愁”产生共鸣,也更快进入情境。

因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入这个环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中的声音、视频等技术,为讲授本课内容铺垫蓄势,营造良好的气氛,取得最佳的教学切入点。

(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诗词教学的鉴赏环节提供生动直观的材料,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全篇。

苏轼评价王国维的诗画时有这样一句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任何优秀的写景叙事诗都是“诗中有画”。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的诗词基本上都具备丰富的意象,可以通过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选用诗配画的形式,让学生来鉴赏诗歌,达到把握全篇的目的。例如教授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可以将文中简单的“(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两句诗做成一个FLASH动画。其中刘兰芝“赴清池”的动作设置得较快,而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动作设置得较慢,学生通过观察形象直观的FLASH动画,可以分析出刘焦性格特点。刘的性格是有主见、刚烈,而焦的性格则是优柔寡断。再由他们的性格特征来追溯验证其在前文的种种表现,同时播放焦仲卿母亲对刘兰芝的责难片断(FLASH),一对有情人为什么共赴黄泉的原因便显现出来——有当事人性格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封建家长”的逼迫。全文的主题思想通过两个FLASH动画就呈现出来了,这正是现代信息技术给诗词教学带来的便捷。

在平常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减少课堂中无效的教学活动,达到使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大教学效率更高的目的。

(三)采用信息技术技术,可以为诗词教学的枢纽环节——拓展环节提供丰富的素材,便于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任何一个以诗词为主题的网页课件中,都包括作者简介、正音释义、名家诵读、鉴赏文章等几个栏目。如果教师在网络教室里上课,学生就可以自由点击观看课件里的各项内容,并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兴趣自主地去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项入手,更利于对全篇的理解和把握。再者,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筛选课件中的信息,完成对诗词的“再创作”过程,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长此以往,学生可以从中总结出自己学习诗词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上海特级教师方仁工先生曾对学生提出“爱学习、敢学习、会学习”三大目标,其中爱是动机、敢是意志、会是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学习诗词,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学生自然就“爱学习”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理解诗词提供了钥匙,从而相对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自然“敢学习”了;如果能够通过多次训练,让学生积累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达到“会学习”的境界了。

譬如在讲授某一个题材的诗词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网页课件里增加相同类型的诗歌及鉴赏。例如教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拓展到陶渊明其他的田园诗,也可以拓展到其他田园诗人的诗词等。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发和提高,从而学会鉴别诗词,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对众多的信息源进行筛选、归纳、整合,为自己所用。长期的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诗词教学的巩固环节提供更人性的关怀,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

我们在教改中叫得最响的口号,莫过于“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教改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确实如此,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智力不同、兴趣不同、知识积累不同,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以学生为本”,体现个性化这个特色。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般都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吃大锅饭,布置同样的练习来巩固教学。这样操作的结果是:学习好的学生有可能“吃不饱”,学习稍微吃力点的学生就可能完成不了作业。

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教师在备课之初就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放在网页上,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做不同的练习。学生在做对练习后,教师甚至可以设置一些鼓励性的声音如“你真棒!”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做错了练习就提醒他“再仔细想想,你能做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开心。我一直认为:学习的乐趣不是教师奉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冲锋陷阵后自己感受到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有这种成功的喜悦。

三、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诗词教学,可以增强师生间的沟通,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学生在学完一首诗词后,有许多的感想需要及时的表达和宣泄出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老师可以在校园网或语文教学网上设一个BBS论坛,让学生在论坛上畅所欲言。学生老师之间可以互相跟帖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碰撞出灵性的火花,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笔者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特意补充了其同属豪放风格的《江城子·密州处猎》以及哀怨情深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记梦》。学生学完这首词后,在BBS上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处猎》的词风做了“一扫五朝靡靡之风”的高度评价。尽管苏轼当时已40岁,但豪气冲天,学生根据诗中“千骑卷平冈”和“会挽雕弓如满月”等句,评价他“虎虽瘦,雄风犹在”。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记梦》则评价为“不加粉饰的语言,娓娓动人的篇章”,特别对原词开头三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更是评价得一语中的—前三句可谓感人至深,茫茫生死,辗转十载。十年的动荡烦忧,风霜劳累,压抑了世人对亡妻的“永诀之痛,相思之苦”。但越是不忍去想,亡妻的音容笑貌越是清晰。忘不了,但又永远不能相见,就连妻子长眠的孤坟,也在千里之外。苏轼心中的悲苦,是何等的深!

学生与诗人之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学生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使认识得到了升华。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诗词教学,符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潮流,更适合现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诗词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境界。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