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黄泽颖     提交时间:2015-11-26    浏览数:0     

精于问,简于导

—生物教学因“问”“导”而简 

   【摘要】该文以“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模式为主线,以“免疫调节”为教学例子,描述了笔者充分利用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工具,因材施教,精创情景,巧妙预计问题和生成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图表,思维导图,概念图,自主,探究

大家早已知道《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改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可是,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放心把这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呢?提倡用“问题导学法”,它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导”为关键,以“学”为核心,比较符合新教改的要求。此法起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从做中学”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即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使之形成理论并得到新发展,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已形成了教学模式如图1,依据这模式,谈谈几点体会。

 

一、因材施教、精创情景,预设生成问题,激发探讨(约25分钟)

“问题导学法”,并不是把课本出现的“本节聚焦”“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等已有的和隐含的问题进行简单的串联,那样,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失去对生物的兴趣和学习动力;“问题导学法”也不是教师牵着学生思维一问一答的简单问题式教学;也不是一下子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而是要因材施教,要 “精问”和“善导”才“易学”。

“精问”与“善导”就是要依据教学内容、三维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智力层次的总体水平,适当对课本问题重新组装、加工、补充,尽量联系社会生活和科技热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和巧妙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在“问”中“导”,在“导” 中“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愿望。如在“免疫调节”第1课时的引入中,笔者考虑到教学内容与学生本身关系密切;明确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之外,还确定了能力目标---发展学生提问、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归纳比较、运用构建概念图的方法来概括总结生物学核心知识的能力;依据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传染病与免疫”基础上和学生自身的打疫苗的经历,考虑到这班学生基础还好(80%能上本科),于是笔者先出示 “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图片并预设了问题。

【师诱导生成问题】现在婴儿一出生满3-5天、满一个月、满六个月分别打乙肝疫苗一剂,大家看到这张相片是否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共同探讨?

【学生】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可以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为什么要打三次?(还有一些同学提出,疫苗怎么做,乙肝病毒怎样传染等等问题与该节课时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本人鼓励其课后再探究。与笔者预设的问题一致的就以思维导图软件显示出来,不一致的一般不显示,但较好的也补充显示出来,下面不再说明。)

【师】为什么呢?(设置悬念)大家先看“各种病原菌的存在”的视频。

【学生惊讶】怎么感觉不到这些病原菌的存在?是不是要打很多疫苗,才能预防这些病原菌的感染?

【师】对于这些病原体,单纯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无能为力的,请看“ 婴幼儿免疫接种表”(图片),我们有打很多疫苗吗?

【学生】哦。奇怪,那么多种病原体,我们才打这几种疫苗,为什么有些病原菌得打疫苗才能预防,有些怎么不用?

【师】这位同学提得好啊,有同学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轻声说】可能是免疫系统调节发挥的作用,消灭了部分病原体吧!

【师强调的语气引导分解问题】太有才了。那么大家想想,免疫系统怎样发挥这种功能呢?功能由结构决定,那么其发挥这些功能的结构成分是什么呢?如果大家能弄清楚免疫调节的结构和机理,起码知道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可以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了。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课本P35-38,然后合作组内探究并用不用颜色的笔画出概念图建构知识结论。

【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画图。(20分钟内完成)

【师引导】教师到台下走走,看看有什么共同的难题无法解决的,以备有的放矢,及时引导重点突破;监督个别懒惰的学生促其认真参与;个别有问题或个别基础差的,对其有信心,不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做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继续用“问题简化法”鼓励他们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具体的几个简单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学生主要觉得“免疫系统功能”难理解。于是,笔者引导他们:免疫系统有几道防线?每道防线有什么作用?是什么结构在发挥作用啊?还要举一些例子,如“皮肤破了易受感染化脓”图片。再如在“体液免疫”学习中,笔者一边放“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拟人动画说,一边说“对于那些已经过一二道防线的病原体,在体液中先被什么细胞处理?然后抗原又传给什么细胞呢?靠什么物质消灭抗原?这些物质由什么细胞产生呢?产生这些细胞需要什么前提?有时笔者还出示学案如图2给他们,然后再提问每种细胞的作用,甚至可让他们各之代表不同的细胞,来表演整个过程。

 

但是,如果整个班学生基础都非常好,这第1节课时,笔者曾经这样处理过:

出示前面所说的视频和图片,把后面将要出示的图片也出示:“皮肤破了易受感染化脓”、 “某学生被铁钉后,到医院打破伤风抗体还是打疫苗”、“艾滋病患者” 、“笔者本人接种甲流感(猪流感)疫苗”的图片。然后,师诱发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同学们会拿着自己的“问题本”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笔者当然不会轻易否决学生的问题,多找出学生所提问题的闪光点,不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不显示,鼓励并告之课后共同探讨;符合的与预设的问题对比相似的用思维导图的软件及时展示出来,如图3(部分问题),先点那个数字后面的“-”,就先展示那个问题,觉得好但没有预设的应及时补充上去,并都针对性地表扬学生。这样,相当于师生共同提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然后学生带着前6个问题认真探究。

 

 

二、展示成果,评价引导(约15分钟)

探究之后,同学们开始迫切想知道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时需要提问学生来评价了。虽然有合作组,但因时间关系,一般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分别给基础不同的的学生回答(一不拉时间,稍微引导就可解决问题,二不打击基础差的信心。)时间充足情况下,可让基础差的来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逐步引导让其得出结论,让其产生无比的自豪感;一些共同的难题可一起回答。如,“成分?”就给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回答,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由合作组的代表来回答,并及时肯定正确的部分,回答不好的部分婉转指出并纠正并鼓励。学生在说出结论时,一般有2种形式 1.让学生直接说出,与教师预设的答案对比,采取师生最佳结论及时展示;2.让学生把结论放在投影仪投影,师生点评,采用最佳结论。在回答时,教师和同学可依据时间和实际提出更多问题,学生也可反问老师。如学生在回答“成分?”时,出示了这样的结论如图4,老师发现比自己预设的答案多了两条箭头,于是问“这两箭头表示什么?”生及时反问“T细胞和B细胞成熟地点在哪呢?”大家焕然大悟。 “谁来回答‘机理’呢?”本来笔者打算把问题分解,但是,问题一抛出,就有合作组的代表举手,用投影展示了他们组的笔记(与笔者预设几乎相同,不同的是笔者把相同的过程合并了,学生没标出再次受到同样的病原体感染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明白,用概念图软件整理如下):

 

笔者高兴的表扬了学生。但单纯出示这答案并不代表学生掌握,于是笔者继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难点。同时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的思维方式、手段等,

【师引导1】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分别怎样体现“体液”或“细胞”两字?

【师引导3】抗体和抗原的本质分别是什么?抗原能和什么特异性结合?

【师引导4】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抗体、淋巴因子的来源与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呢?大家要学会横向提问和对比。

在 “引导2”的第二问中,发现学生只回答出与抗体特异性结合。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理解“抗原”概念和课本图2-17,学生才理解,抗原也能与效应T细胞结合。在“引导4”中,少数合作组列了“问题式表格”,这在比较方面相当出色。

免疫细胞和活性物质的来源和作用(部分)

名    称

来      源

功          能

吞噬细胞

 

 

B细胞

 

 

T细胞

 

 

------

------

------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到第一个问题。最后利用本节课的概念图总结了这堂课。这时,有位学生说,“老师,某学生被铁钉钉到,到医院打针,到底是打疫苗还是大抗体呢?”这问题还没解决呢? “哦,那你说说答案吧?”“抗体”“为什么”“可能已经被感染了,打疫苗来不及预防了。”大家笑着点头。

这样,学生在民主平等、互动、共学的轻松氛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了问题,学生也真实地表现自已,正确观点得到肯定,潜能得到发挥,也锻炼了大胆质疑,深入思疑,敢于创新的品质。

三、鼓励再探,反馈反思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袁振国教授说“创造始于问题”。教学的最终结果决不是用传授知识去完全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认识向更深更广发展,让学生具有真正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具有创造力。如前面这节课,学生还提出,“有没有什么事实证实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关系?艾滋病疫苗为什么那么难制?---”

最后,教无定法,自己的教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要多听学生、其他老师的一些看法,不断反思, 才能使教学少走弯路,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旻.“问题导学法”在“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教学中的应用[J].探索.2011(8).

[2]蒋必初.对“课堂问题导学法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8 .8 

[3]李文燕.“问题导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J].广东教育·教研2007 .(11) 

[4]牛永芳.高中课堂“问题导学法”实践初探[J].基础教育·2010 .(4) 

[5]李景林.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6]梁彩珍.谈“问题导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1.(4)

[7]陈剑波. 应用“问题导学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附件

  • 精于问,简于导—生物教学因“问”“导”而简--黄泽颖论文.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