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陈群妹     提交时间:2015-11-29    浏览数:0     

《水循环》的校本课程设计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

水资源短缺是当今世界一大重要的环境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因水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短缺,也有因水资源浪费和污染而造成的短缺,其中,后者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希望通过对水循环这一部分的学习和研究,学生能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课题的意义:

     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和对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能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水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课题介绍

这是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内容包括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环节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生学习后分组调查生活中相关的用水现象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和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里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见思维导图: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理解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课前分组,布置任务,分别调查家庭用水、农业、工业、交通、娱乐等领域的用水情况,课堂提交调查结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水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汕头市鮀浦中学高一级的学生,属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初中地理,基础非常差。
2.
学生对地理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3.
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  
学生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5.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大自然中水体的循环和转化等情况就只有一知半解,也有强烈的求知欲;
6.
学生对水体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了解不多。

四、研究的问题、内容和方法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为什么说水是生命的源泉?

2、水是可再生资源吗? 水循环活跃的地方水资源是否丰富?

3、什么是水循环?水循环有哪些类型?水循环包括哪些环节?

通过学习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研究影响水循环的各种因素和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社会调查等方法,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方法来达成这一目标。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研究的预期成果: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课前分组,布置任务,分别调查家庭用水、农业、工业、交通、娱乐等领域的用水情况,课堂提交调查结果。

表现形式:学生按学习计划开展活动和调查,并把学习和成果制作相应的作品展示(如社会调查报告、《水资源》黑板报、《水循环过程及其影响》PPT演示文稿等)。

六、资源准备

教师提供相关的高一地理教辅资料和图片,同时协助学生借阅学校相关图书;指导学生在相关学科网站(如地理学科网、中国国家地理网、中学地理网、百度文库、维基百科等网站)上查阅资料,提供最后展示学生成果的PPT演示文稿模板。

学生自己准备的资料:笔,笔记本,相机,摄像机等基本的记录工具;模拟水循环过程的实验器材,《家庭用水情况》社会调查表及做报告需要的材料等。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2、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设计方案。3 讨论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简单介绍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结合水循环的内容讲解本次主题。

 

1课时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全班讨论,得出两个探讨方向:1、模拟水循环的过程;2、探讨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有关水循环的知识,了解水资源的相关内容。

2、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讨论。

3 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的课题。

 

 

 

 

 

 

 

1课时

 

成立课题组

1、学生讨论分组问题并自由组合。

2、确定好小组后,各小组分别推选出一名小组长。第一小组组长是班长担任,第二小组组长由学习委员担任,各项具体活动由小组长主持。然后进行小组分工指派任务(收集资料队、计算队,复核员等)。

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并作合理调配,指导学生讨论、分工、合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个人特长,分配到力所能及的工作。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1、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分析活动方案的可行性。
2、各组讨论活动流程,考虑如何完成活动报告和展示探究成果。

1、老师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对学生方案的可行性提出建议。

2、设计“调查记录表”为学生测量记录提供指引。

3、提供PPT演示模板为学生展示成果作为参考。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小组分工、查阅有关资料。 
2、准备探究活动用品。
3、进行探究活动核心内容:探究问题一“模拟水循环的过程”,完成相关实验;探究二“水循环的影响”,搜集社会调查表数据
4、撰写实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制作PPT演示文稿
引导各组学生分工学习,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并帮助完善。跟踪和辅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个别实践能力比较差的小组。查看,修改。评价活动过程各小组表现。

4课时

八、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学生之间的知识层次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应该了解学生的原由知识技能及其各方面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尽最大努力兼顾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倾诉,转变角色,消除隔阂。鼓励他们发挥团队精神,做好任务分工和配合协作,共同完成小组讨论制定的一系列活动任务,将小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后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课堂主体作用,我作为教师,要注意做好引领和指导工作,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

 

附件

  • 《水循环》校本资源.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