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董楠     提交时间:2015-11-29    浏览数:2     

                                   荷塘月色教案

        设计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董楠

    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学习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二、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2、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美点寻踪。
  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用词句美、语言美。
  情感很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教师: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三、课文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仪到了一幅荷花美景。在中国诗坛上,我们知道荷花是高洁的象征。朱自清笔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1、配乐朗读第四段(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画面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读一读。删除法。
  品位语言美: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学生朗读。问:感觉怎么样啊?
  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学生回答说: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着问:何以见得很柔美
  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而且朦朦胧胧的。
  对。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叠词的巧妙使用。
  出示知识图示。
  再次诵读第四段。
  作业:
  知识迁移:描绘画面美。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答案:
  雾气飘绕,江水潺潺,暖和的阳光轻抚着秀丽的山峦,江水两岸是彩绘的屋檐。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鸥悠闲的踱着步,时而拍打着翅膀翩翩起舞。风轻轻撩起珠帘,画船从天边飘来,船上的酒旗迎风招展。好一个富饶美丽的水乡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赏析五六段的画面美、语言美。
【教学过程】
  1、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生谈感受。
  2、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
  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壮。
  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描绘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4、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替代,用替代。(替换法)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一个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不能写出美)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5、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
  6、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关于动静: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化静为动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以动衬静,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静);荷波、荷韵(动)。动静结合。
  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出示五六段知识结构图示。
  总结画面美: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7、总结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8、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巧用修辞、炼字、衬托、巧用叠词
        效果:浓淡相宜
  9、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4、5、6段。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作业】
  对比阅读周邦彦的《苏幕遮》,比较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鱼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