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黎红梅     提交时间:2015-11-30    浏览数:1     

 

知识产权教育校本活动成果

南海一中  黎红梅

我负责管理南海一中知识产权教育项目已经有十几年,我校从南海区知识产权教育示范校到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校,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推动开展保护知识产权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南海一中知识产权教育情况

2002年我们率先成立了区级高中知识产权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与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组,由政治科组率先对这一领域进行实践探讨和研究,并在学校的宣传、科研条件、教育环境、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都给予大力的支持。

2003学年将知识产权教育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开设有关的专题讲座。同时申报了省级课题《高中知识产权教育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

2004学年开始把知识产权教育提升为校本课程,探索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新模式。

20051121,学校派黎红梅老师与廖琼同学参加WIPO中国知识产权教育国家高级研讨会,廖琼同学做为全国惟一的学生代表发言,获得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赏,也推动了学校进一步扩展知识产权教育活动的领地——建立家校联系。

2006年,学校领导从学校实际出发,运用新课程综合实践的基本思路,决定把新课程与知识产权教育相整合,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知识产权教育。

2007年,学校教研室开始着手知识产权教育管理的研究和制度建设,成立了“高中知识产权教育管理研究”课题小组。

2008年始,与学校团委进行合作,利用团委的力量,把知识产权教育与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知识产权教育渗透在学生的活动中、生活中。如2008年、2009年我校团委和政治科组联合,连续举办了两期以“崇尚创新精神,尊重知识产权”为主题的知识产权系列宣传活动,参与活动和观摩的学生很多,收效很好。

2009年至2015年,学校正式把知识产权教育列入重点校本课程,并积极推动精品课程的打造。

知识产权教育师资队伍培育工作

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知识产权培训课程:参加人员主要是政治科组和理化生实验员。

我校组织的对知识产权教育参与和实施者的各类培训课程和培训会议。

黎红梅老师2005年参加了香港知识产权培训课程,2007年赴韩国参加知识产权培训课程。王铃、王哲娜、杨细梅、潘春桃、陈雅莉、钟洁琼等老师都分别参加了全国、省、市、区等各项专题培训课程

学校知识产权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对象:高一、高二学生(高一为主)

课时数学:

研究性学习:1-2/周(星期三下午第八、九节)或周末。

校本选修:1/周(星期四或星期五下午第八节)

实验教师:

政治科组13+高一级班主任20人(近两届高一20个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老师4-5人。

支持团队组织开展与知识产权教育相关的体验和实践活动情况

2002-2006年,为普及知识产权意识,增强科学创新兴趣,通过开办讲座等形式进行增加教育形式,如早期邀请的广州市青少年科技传播导师团导师、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的何乐工程师、刘振中老师等开办讲座,效果很好。

20071226,我校知识产权校本课程学习班的同学,在杨细梅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南海区专利局、南海区知识产权局,围绕“南海区2007年专利申请与授权、实施与保护状况”等方面展开了调查,学生据调查结果写实践报告,在当月由黎红梅、杨细梅老师为区内教师上的知识产权教育示范课上,学生做了详尽的汇报。这部分同学还积极做好校内“知识产权宣传使者”的工作。

2008426,是世界第八个知识产权日。为庆贺这一日子,同时,更是为了推动《知识产权》教育在我校的发展,我校团委和政治科组联合举办了以“崇尚创新精神,尊重知识产权”为主题的知识产权系列宣传活动,包括 “南海一中学生知识产权意识与认知程度”问卷调查活动、“知识产权,始于构思”为主题的手抄报制作比赛等。

2008513,我校知识产权校本课程学习班的同学们,就我校知识产权教育状况对主管教学主抓知识产权教育的黎校长进行了采访,并结合采访内容进一步学习,出版活动墙报,积极向全校同学宣传。

4月份是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节。近两年结合科技文化节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影像视频鉴赏和打击盗版宣传活动,利用创新点子、科技制作活动推动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普及和提高。

2009-2015年主要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主要活动有课程授课、校内外实践活动、专家讲座、科技创新活动、小手拉大手宣传活动、商标与版权保护活动等。

学校开展发明创新、科技竞赛活动及组织师生参加省内外的发明创新比赛情况(科技活动名称、举办单位、参赛作品及作品的获奖情况、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

●劳展超同学的“平衡切割型铡刀”获佛山市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李敬添同学的“螺旋式电梯”获佛山市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何振玉同学的“光的全反射现象显示器”获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三等奖

●麦明杰同学的“改进型打气球针”获广东省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麦明杰同学的“防止气体倒流型打气球针”获第三届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创新进步奖

●刘浩威同学的“电动房车中学男子组”获佛山市第八届中学生辆模型竞赛一等奖

●谭美华同学的“四驱车模安装中学女子组”获佛山市第八届中学生辆模型模型竞赛一等奖

●李志思同学的“四驱车辆模安装”2005年奥迪杯广东省青少年四驱车辆模型比赛第四名

●苗议文、曾旻琪、叶家惠的“中学组桥梁结构承重”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竞赛佛山南海赛区二等奖

周倩瑜、陈树福同学的“中学组桥梁结构承重”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竞赛佛山南海赛区一等奖

●梁永华、许杰、谭发泰同学的“液体折光率演示器”获第23届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肖瀛、梁伟佳、区翠珊的物理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获南海区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一等奖

●徐安洲、何嘉杰的鸡蛋撞地球的研究获南海区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张启俊、徐沧强、黄健彬的纸质结构承重的研究报告获南海区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南海一中获佛山市第九届中小学生四驱车辆模型中学组电动房车团体一等奖

南海一中获佛山市第九届中小学生四驱车辆模型中学组综合团体赛二等奖

南海一中获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优秀组织奖

附:

“视像中国”远程教育项目引发的变革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第一中学  黎红梅

“视像中国”远程教育项目起步至今已经十年了,十年,对于“视像中国”远程教育项目的创办者和参与者来说,已经不纯粹是一个时间堆积起来的概念,而是在现代技术架接的时空隧道中演绎了一场思想、观念、智慧、文化穿梭的盛大宴会。

南海一中于2007年开始加入到“视像中国”远程教育项目,是视像中国“香港——南海”首批项目实验学校,已参加了多届视像中国网络实时辩论比赛和视像中国即席演讲比赛,近年来,除了继续巩固与香港姊妹校的文化交流活动和远程课堂合作外,还依托视像中国网络辩论与校本课程开发项目,促进了与粤港沪浙和重庆等地学校在更广范围内开展交流与合作。

从第一次远程视频辩论赛时的仓促“应战”以及学生在视频镜头前的生涩表现,到今天面对高效率的赛制已经能从容应对并能灵活地开展多元化远程教育项目,这是一个跨越,而对于学生、教师、校长乃至整个学校来说,都是一次不同层面的发展。

下面我就南海一中参与“视像中国”项目的实践过程和实践体会向大家做个汇报。

立足于培养人的目标。也许在这个远程教育项目里,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做得不够完善,但是,我们进行“视像中国”的实践历程是宝贵的,我觉得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培养人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个个奖项累加起来的荣誉,所以我们坚定、坚持参加“视像中国”项目,就是因为这个项目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延伸性,在这里,没有了“重点校”和“普通校”的界线,没有了“优生”与“差生”的划分,没有了生搬硬套的“应试模式”,没有了 “完成指标”的生硬命令。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这里唇枪舌剑,他们学习了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懂得了向“对手”虚心学习,他们学会了机智幽默,他们明白了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意义,他们也收获了跨越时空的友谊……

虽然“视像中国”项目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让参加这个项目的学校能比较快地进入到活动轨道上,但是,我觉得学校的前期培训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辩论赛中有不少学校一开始因为准备不足,适应不了这个赛制,就会出现疲于应战的局面。当年为了推动“视像中国”项目在我校的开展,我们以语文、政治、英语教师为主要的师资力量,让他们一边开展自我培训一边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培训,他们自拟一些辩题,和学生一起寻找资料、共同分析;他们找来精彩的视频,和学生一起观看,不仅学习辩论技巧还学习辩手的机智;我们把教师和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自练兵,轮流对阵。这样做下来,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收获挺大,并且觉得生动有趣。有意思的是,我们每一届学生中总会有一些自封的“铁杆辩手”,他们热情很高,每有辩论必参加,而且还主动向学校申请自己开讲座。

也曾有教师担心参加辩论会影响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尤其是这些学生的班主任。但是,我们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因为辩论赛而受影响,反而促进了他们学业的进步,这些学生在年级里都不是学业最好的学生,有些成绩一般,但最终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进步很大,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比如,2008年的最佳辩手贺丽同学2009年如愿考入了华南师范大学;2009年视像中国实时即兴演讲比赛一等奖的获得者、最佳辩手严翰英同学考入广州大学播音主持系,毕业后在广东中山电视台做主持人;2009年最佳辩手蔡晓婷同学也于2011年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并成为华师大广播站的主播;2010年获得亚军的英语辩论队成员潘绮琪2011年高考成为学校英语单科状元,总分也进入重点本科线,被华南农业大学英语系录取;2010年香港校际即时演讲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师师同学进步很大,2012年也考取了二A类大学;2011年埠际即席演讲比赛冠军岑晓丰同学也在2013年考取了国际名校。

辩论赛线上线下相得益彰。在网络辩论中,我们与香港、重庆、上海、宁波等地以及本地学校的网络合作开展得非常愉悦,同时大家不约而同也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开展面对面交流与竞赛。因为地缘关系,我们与香港的学校结缘较早,与“敌手”学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先后与香港的英皇书院、圣文德书院、佛教筏可纪念中学等学校在网上开展远程课堂、话题论坛、才艺等课堂教学研讨与文化交流活动。随着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活动还转向“实地考察”,比如与香港佛教筏可纪念中学、香港布厂商会朱石麟中学举行了师生交流和实地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互赠教村。香港还组队前来南海进行现场挑战赛,南海教育信息网教育频道组织了“樵山论见”现场比赛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我校从视像中国网络交流活动中受到启发,并将这种活动模式应用到与其它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上。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中外合作交流,与英国、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国的姊妹学校共建网上学习社区和远程合作交流,一月一次的中外姊妹校视频交流成为学校活动的亮点,深受学生喜爱。

课程拓展与资源共享。参加视像中国项目活动,尤其是辩论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师生对课堂和课程观念的变革,许多文科类课程也引入了课堂辩论与演讲环节,有效地激发了教学的活力,以改革力度最大的语文和英语课堂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多数广东孩子在课堂上“不爱说话”、“不会说话”的弊病。课堂改革的得益也促使了我校语文和英语学科的发展,学业成绩不断提升。

2009年开始我校便将辩论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开发辩论课程,将历年来的视像中国辩论录像、辩论稿件、评委点评都变成校本课程的素材,毛玲老师开发的《英语辩论课程》也广受学生欢迎。

我们这几年也在“视像中国”校本课程资源共享方面迈开了步子。20139月,温州市第二职业中学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修了南海一中的校本课程《西北文化》,每周由我校的孙惠琴老师通过网络视频向温州第二职业中学的学生进行远程授课,并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打分,审核确认该选修课程的学分。孙老师还精心整理筛选学生作品,举办温州第二职业中学与南海一中的学生剪纸作品联展。

校长观念的变革。正如马云所说:“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但是,正是在克服困难中我们得到了进步和成长。在参与“视像中国”远程教育项目之初,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除了项目本身内容之外的困难,比如实施的环境、设施以及配套服务;当这些解决后,遇到的又是观念的变革这一更难的问题。因为前述实施的环境、设施以及配套服务等问题在我们这些项目学校里,只要合理地统筹和调配一下人力和物力资源就可以比较快地解决了,而观念的变革却是深层次的。

在与香港和上海两地的项目资源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以open的态度分析和溶合三地教育观念,这也促进了我们对人文教育观念的进一步理解。

得益于南海知识产权教育项目和“视像中国”项目的开展,使我有机会以“公差”的身份到香港,和香港教育界等领域的工作人员有所接触。我们参与知识产权教育项目的时间要比参与“视像中国”项目的时间早,我还深深地记得,2005年我们到香港知识产权署交流时,有不少香港职员对大陆的印象还停留在“很落后”的认识中,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存在比较多的缺失和偏差。但到2008年我们在“视像中国”项目的合作中却发现,很多香港人的观念和认识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也许这与香港那几年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的变化有关,但无可否认的是,由于“视像中国”项目带来的沟通交流更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认识。

正如我一样,如果不是“视像中国”项目,我对香港和香港人的认识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会停留在 “2005年印象”中。

有一次和香港姊妹校的老师谈起中国很多文化名人都在香港工作居住过。谈话当时我对此只知道大概,但却知之不多,顿时觉得自己浅陋了,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学习。在后来的学习中,我看到了龙应台对港大毕业生的演讲稿,短短一篇演讲稿充满了独到人文教育思想,让我受益良多。龙应台认为:在港大,“许地山的办公室门口,陈寅恪的研究室前,被拆掉的张爱玲曾经住过的宿舍遗址,朱光潜曾经流连忘返的校园山径,孙中山和萧伯纳曾经演讲的陆佑堂……每一个蕴含人文意义的点,都可以竖一个小小的牌子,透过历史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不断‘提着皮箱’到达校园的19岁的青年:大学,是一个人文精神的泉源。所有的科学、技术、经济或商业管理的发明,都必须以‘人’为它的根本关照。离开了人文,一个大学,不是大学,只是技术补习班而已……把一个断掉了的人文传统,重新焊接,重新出发……那么给予时日,或许将来的港大,会栽培出新一代的张爱玲、朱光潜、陈寅恪。不是偶尔南来或者不小心‘卡’在香港的文学家、史学家、美学家,而是香港自己土壤里长出来的才气焕发的人。这,是我所想象的香港大学的责任。”

上面这段话,确实对我触动很大,我反复思考: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培养怎么样的学生?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培养学生?我们能给学生什么?“视像中国”项目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如何让这一项目的区域优质资源得到更好地分享和利用?如何在这一项目的推动下进一步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特色?

这种观念上的变革有些是从与项目学校的交流中获取的,而有些却是因了这样的“结对子”促使我们更多地去了解无论是香港还是上海抑或是其它合作区域的过去、现在以至于将来的发展前景,这些无疑都可以对校长的思想观念产生不止一次的头脑风暴,也许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基于现实基础上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

也许直到目前能直接地真正地参与“视像中国”项目活动的只有一部分老师和学生,但是它的意义不只在于这部分师生,它对其它师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强大的辅射功能,它对校长的观念所产生的激荡是持续性的,继而对学校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应该是全面的。

2008年我被派到上海七宝中学进行校长挂职培训一个月,当年也是我们参加“视像中国”项目的起步阶段,在七宝中学,我看到他们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跟着学生听了不少人文科技讲座,也观摩了他们的读书报告会,还了解了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最记得当时仇校长面对“你们的高考重点率是多少”的提问时说的一句话:“我们的重点率是89%还是80%的意义已经不大了,最重的是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去培养人才。”

我在一次校长培训中,听到对校长发展定位的一些观点,我把它整理为:“校长要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校长要管得了学校,领得了老师。”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了学习的欲望和行动、没有了观念变革和勇于突破的勇气、没有了与其它区域优质资源的交流与分享、没有了真正参与教育实践的点点滴滴,那么,校长的发展之源也就枯竭了。

2013年我们在与无锡的几位校长交流时,也曾就区域资源共享的问题探讨过,也许借助“视像中国”项目我们可以把区域资源共享更好地拓展开去,一齐创造教育的春天,共享百花齐放的盛景。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