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李钻华     提交时间:2015-11-30    浏览数:0     

 

多元解读,演绎精彩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    李钻华

【摘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老师应引导学生尊重作者创作主旨的一元解读的基础上,形成多元解读,拓宽视野,加深认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老师如何搭梯铺路,培养学生的多元解读进行阐述。

【关键词】多元解读  感受魅力  探究内涵  提升境界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老师应引导学生尊重作者创作主旨的一元解读的基础上,形成多元解读,拓宽视野,加深认识。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我们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别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中,思维不断互相碰撞、激发、升华、完善。老师如何搭梯铺路,引导学生多元解读,笔者有如下看法:

一、把握关键,感受语文魅力

“诗有诗眼,文有文穴”, 文本中感人至深、耐人寻味或深刻精辟的词句往往包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文本信息。把握这些独具匠心的关键语句,就是挖掘思想情感的可衍生处,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充分解读课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我与地坛》中“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咬文嚼字发散思维,多元解读,挖掘深意。有学生联系鲁迅《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史铁生也想重复强调自己与地坛的紧密关系;有学生认为“地坛离我家很近”是以我家为原点,向外辐射,延及地坛,作者在残废前是以家为中心,并不刻意关注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是以地坛为原点,向外辐射,延及我家,地坛已经成为史铁生的精神家园;有学生认为前者只是描述客观的距离,后者则强调自己主观的感受,内心主动走近地坛,二者的变化实质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正是上善若水,静水流深,有些语句表面给人平静的感觉,其实饱含挚情与哲思,深不可测,值得进行多元解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确实,涵咏咀嚼关键语句,抽丝剥茧,你会有“柳暗花明”之悟。如张爱玲《封锁》中“世上的好人比真人多”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好人和真人如何理解?解读如下:①好人指那些冷漠、平庸和无聊的人,真人指有思考、有理想的人;好人指遵循社会生存规则,按尘世标准规范自己、封锁内心的人,真人指违反世俗标准,想挣脱束缚的人好人指虚伪的人,真人指真性情、不做作的人;④好人和真人是对立的,好人不一定真,真人不一定是好人。学生通过欣赏这些奇丽精致的语句,激发出智慧的火花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得到新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课堂是无法预设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老师要激发学生多元解读,多向互动,既有自主思维的过程,又体验到思维碰撞的乐趣,感受着与作者、与文本零距离对话的愉悦,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创设情境,探究深层内涵

老师要在知人论世方面花精力,费心创设情境,巧设疑问,为学生建立一个开放、恢弘的环境,为其多元解读构建舞台。这样作者就不遥远,而是走进了学生的心中,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如教《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时,我先抛出很多同学不明白的问题:文天祥在被押往元朝时,本来死可以永生了,连战友王炎午也写了生祭文疾呼“丞相可死矣”,为什么文天祥不在此时自尽?因势利导,再详细介绍文天祥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经历。抓住文中一句“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他的使命指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分析第二部分“诱降”和第三部分“创作《正气歌》”后,有学生认为他要唾骂留梦炎等叛徒和敌人,表现自己的忠肝义胆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捍卫国家尊严;有学生认为他要复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有学生认为他要创作《正气歌》,留一股浩然正气在人间,用铮铮硬骨头精神激励后人;有学生认为他要选择重于泰山的死,并联系谭嗣同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又如《兰亭集序》是一篇较难理解的文言文,王羲之在此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很丰富,穿越千年依然氤氲出浑厚的气息。我对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作了详细介绍。王羲之处于社会动荡的东晋,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于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的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当时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大谈玄理,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认为死了也无所谓,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为人耿直,一心想施展济世安民的远大抱负,曾提出一些积极的措施,但是未被当权者采纳,悲愤忧郁之际,于永和十一年毅然辞官。基于这些背景知识,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多角度的深层解读:①兰亭盛宴隐喻生命的盛宴,表达亲近自然,游目骋怀,寄情翰墨之乐;②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表达曲终人散之憾;③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表达人生苦短之痛;④时不我待,表达壮志未酬之叹;⑤人间世事,沧桑巨变,表达世事无常之痛;⑥生命是一个圆,修短随化,终归于尽,表达生死无常之哀;⑦委婉批评士大夫只谈玄理,不务实际的消极行为,主张在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王羲之潇洒飘逸的书法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⑧发思古之幽情,寄希望于来者,希望后人珍惜时间、眷恋人生。这些解读在情与理方面作了理性思索,拓宽了文本的思想内涵。

三、课外延伸,提升思想境界

清人沈德潜曰:“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如果把“读”看作是与作者、文本的对话,那么,“写”就是对作者、文本心灵的诉说。学生对一些开放性的话题仅仅在课堂上的思考是不够的,那是浅尝辄止,课外延伸则鼓励学生各有会心,探幽发微,根据时代的变迁,发展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酣畅地表达独到见解,推陈出新,提升思想境界。

文本总是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某些空白不确定性造就了解读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以前的评论,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每一种理解都可能揭示了其内在品质的一部分,别有洞天。我教《变形记》时让学生思考:当今社会有没有“变形”现象?有些学生联系唯分是求,因分变形的学生、13连跳的富士康员工、违法商人或贪污受贿的官员等,写出一些见解深刻的文章。分析鲁迅许多作品中麻木冷漠的看客时,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现象,思考当今还有这样的看客吗?有些学生联系老人跌倒无人扶,溺水轻生无人救,车祸争闹众人观等丑陋现象,写出《鲁迅不远,看客犹在》等优秀文章。教师指导学生评价人物时不要盲目固守,贴标签,片面下结论,因为人是复杂的!“我看玛蒂尔德”“我看阿Q精神” “我看黛玉“我看曹操”等开放性的话题给学生一个对话平台,由于话语权的回归,学生出现别样的声音,互相启迪,提升了自己的思想认识。例如学生对玛蒂尔德的多元解读有: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怨天尤人、是一个看不到自己的幸福的人,也有诚实守信、脚踏实地、坚定勇敢、吃苦耐劳、平和自尊,人格走向成熟、完美。

课外延伸还包括读书心得交流会、主题论坛、辩论会等形式,自主、对话、合作、分享、反馈等环节来促进,提高了阅读质量,体现出文本阅读的增值。解读文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对文本在深度、广度上进行多角度的挖掘,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在课外延伸浓郁的探究氛围中,学生抛弃肤浅的认识,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深邃的慧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当然,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教师要做好规范导向,将学生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谨防曲解和误解。

文本存在着广泛的可能性,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现代批评理论进一步抬高了读者的地位,认为读者不只是被动接受作品,而是创造者,心灵之广袤与深邃,几乎可以称为一个内宇宙,有无穷的潜力,作出不同的审美评价。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学生心灵的自由度愈大,他愈能在心湖泛起美丽的涟漪,心灵相约,超越文本,使多元解读保持应有的张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勇攀高峰。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边界探讨》  杨进红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年第5

《语文教学中的“多元解读”探究》 柴淑萍 《语文报(教师版)》20111128

附件

  • 多元解读,演绎精彩.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