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推荐!

提交者:陈丽梅     提交时间:2015-11-30    浏览数:0     

 

问题导学法的新应用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更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导学法应该侧重学生提问为前提。笔者结合课堂教学设计,浅谈新兴的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 问题导学法;课程改革;探究式教学

问题导学法并不是在新课改下提出的,这种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传统的问题教学法侧重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做答,教师以讲为主,直接呈递知识。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问题教学法应该侧重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相比之下后者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本内容只提供现成的知识点,这些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是教学的关键。

1 理论指导

问题导学法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多种解决方法的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尝试回答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即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问题导学法打破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笔者提出“问题导学”更应该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学生带着问题处理教材,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情况总结,有针对地讲解。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都是值得探讨的,教师应归纳整理,有针对地选择与课文重点、难点有关的问题去探讨。

2 案例分析

问题导学法与启发性教学有异曲同工之效。实施要求:一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活思维。二讲究“布白”艺术,探究获得新知。笔者就教学实践中两个案例,谈谈以下学生提问为前提的问题导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4章第1节的内容,包括细胞吸水和失水、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两部分内容。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水进出细胞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现象,认识细胞膜相当与半透膜,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植物细胞又如何呢?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去学习。由于这是必修课的第一个探究,学生对于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设计实验都缺乏认识。笔者结合问题导学法突破这个难点。

2.1.1 创设问题情景。感受生活实例:1、做凉拌青瓜时,为什么盘中的水越来越多?2、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为什么?3、萎蔫的菜叶放入清水中,又变坚挺,为什么?学生在幻灯片的图片刺激下,轻松愉快的讨论以上问题,讨论中引入本节难点的学习。

2.1.2 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直接叫学生就讨论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对学生来说是个范围太广的提问,无从思考。师引导:在实例中发现有什么是相同的?在以上讨论中学生认识到实例的共同点,当生物组织的外界溶液浓度较大,会变软变萎蔫等。学生自然地产生“会变软变萎蔫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组织中的水会渗出?什么情况会吸水膨胀?” 等等一系列问题。教师乘机引导挑选值得探讨问题,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或失水?从兴趣中激发探索欲望,达到学生提出问题的目的。接下去引导分析示例相同点作出假设。我们需要设计实验去证明我们的假设。师:用什么材料做实验?如何观察判断细胞已失水或吸水,借用什么仪器?用透明的植物细胞还是带有较深颜色的细胞更溶液观察?要模拟以上实例要创设细胞在什么环境中呢?显微镜观察第一步是不是做临时装片?怎么把细胞放在一个有浓度的环境中?是整个洋葱放在盐水中?还是把一层细胞做成装片后在想办法加试剂?怎么加?学生在一个个递进的问题中相互探讨。最终明白设计实验要考虑材料、仪器、试剂、处理方法的选择,同时体验科学研究一般过程。可谓一箭双雕。当实验结束后与渗透系统、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比较,自主发现了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壁对水分进出没有影响,根据糖水和清水引起现象不同也明白了细胞膜就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为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光性膜)做了铺垫。

这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比直接阅读课文知识要点要深刻,也便于理解记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兴趣并在兴趣中掌握能力。

2.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1章第2节的内容,包括使用高倍镜观察不同细胞,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等内容。本节难点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教材中直接呈递给学生,科学家如何区分这两类细胞。但一些文字简练、内涵丰富的概念,学生一看就“会”,实质性跟本不懂,课后完全忘记。教师为何不尝试从多角度设问,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关键条件呢?可以利用插图进行设疑,借图探究,亦从中培养学生图文转换与文本表达能力。

2.2.1探究获新知。师引导:初中生物我们根据什么将细胞分为动物和植物呢?生:有无细胞壁。师:在高倍镜的观察下,我们发现除了动物、植物细胞外还要细菌等,科学家将多样的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为什么这样区分?在前面的铺垫中学生自然产生疑问,这区分点又是什么?笔者不直接的讲述课文,阅读课文。而是对课文学习顺序做了改动。通过观察教材图片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图1-4细菌结构模式图,图1-5蓝藻结构模式图,图3-7动植物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3-10细胞核结构模式图。学生在分析图片结构同时自主获得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显著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以及其他的区别和联系。为让学生形成长期记忆,师生对分析内容用表格形式加以概括总结。

这种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改变课本内容学习顺序使学生深刻掌握知识点,而不是直接阅读要点,不是条条框框填鸭式记忆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问题导学讲究“布白”艺术,在提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显著区别点是什么时,并不立刻阅读课文。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通过图片分析,启发思维,填补空白而获得长期记忆。

3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建议

问题导学是在教学中以学为中心,倡导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将课本直接的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探究形式进行学习。有意识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若能做好便可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

3.1新的问题导学法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但能不能提出问题,是否有价值的问题,又怎么让学生提出问题。这需要教师的正确的指导,对此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高了。笔者建议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充电,钻研教法,将理论转化到实践中。不断思考如何根据课文知识设计问题,如何创设氛围。譬如可以优先培养小部分学生主动发言,逐渐带动其他同学参与。大胆接受学生多样性的回答,尽管偏离你的设想。每节课重难点讲授时都尽量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日渐养成习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自然适应。

3.2新的问题导学侧重教给学生方法,授之以渔。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那种机械繁琐地分析知识点,以老师的思维模式规范、限制学生的思维,将自己的理解生硬的强加给学生。探究课更加平白无趣。所以我们要将课堂资源生成好好利用。课堂上,教师只顾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方案,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他们的思维被牢牢的束缚在教科书上。这种以教师、教案、教参为本位的授课方式,完全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学生被动的接授知识,毫无思维可言,如何教出好的学生。教师要完成一节课,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应当是铁定的限制;教师要按照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的灵活的成分。课堂中的很多生成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完成,或是当时完成不够合适,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如何延伸。这些问题还需继续思考。

3.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则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提出问题后,尝试回答要尽量给学生交流思考的时间,这对于教师来讲也是个难题。课堂容量大,需要教师有所取舍。特别是新教师,担心学生不能按自己的预设回答,提出问题后立即自己回答。学生没听出问题已经记答案了。教师可以尝试从其他方面作出提示,引导学生想到自己的预设答案。宁愿课程没上完也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惠英主编.课堂中的学生资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7

〔3〕       杨计明.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研究总结报告〔J〕.中学生物教学,200811):29-32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