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5年第2期(总第11期)
  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5-11-30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5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通识闫德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张姣     提交时间:2015-11-30    浏览数:1     

中学历史教学证据意识培养刍议

摘要:历史证据意识是一种可贵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对于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证据意识的内涵出发,对中学历史教学证据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归类阐释,进而探讨中学历史教学证据意识的培养途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历史教学;证据意识;历史证据意识

在新课改拉开序幕后,围绕和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对于历史学科进行了重新的定位与归属,即人文学科基础课程,突出了其培养基础人才的学科地位,对于完善和促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证据意识的提出,便是对历史学科地位的延伸与发展。历史证据意识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素养,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还是一种历史学习理念,能够培养学习者的历史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对他们的

一、中学历史教学证据意识内涵

证据意识,原本是一个法律概念,也被引入中学历史教学中,引申为一种人文的精神与原则。它指人们对事件或人物真实性的探究和关注,在分析客观存在的事实时不遗余力地寻找证据的佐证,从而验证和支持分析者内心的动机及想法。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证据意识,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力图还原历史真实的史证教育。

教师对学生进行历史证据意识培养,在于让学生在了解真实历史的同时,能够通过对史料的阅读与挖掘而弄明白历史的来龙去脉,从而深刻认识到:要正确认识历史,必须要挖掘和尊重客观的历史史实和证据,经过对其的推敲得出真实性、可靠性的历史事实。

二、中学历史教学证据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对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突破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他们“凡事重证据”的证据意识,法制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他们作为当代合法公民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于历史事实与结论的陈述,无不要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鉴别为基础,以真实存在的史料作为支撑,才能最后定论。在收集史料证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分析、判断和质疑的能力,也有利于自身其他诸多方面的能力的培养。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分析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公民与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在搜寻史料证据过程中所形成的创新点与探索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对学生个性的教育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方面,这样一来,中学历史教学便充分发挥了其基础教育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历史证据意识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历史知识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而在我国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欠缺的,这对于我国新课程改革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来说,是一种缺憾。

三、中学历史教学证据意识的培养途径

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对于老师来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础上,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带动学生,养成证据意识和习惯;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又是一项必备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塑造,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实现。因此,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证据意识的培养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付出努力,提高彼此的历史证据意识与能力,尤其令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了解历史史实,增长见识,遍览人世百态,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1.更新理念,坚持史证教育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呈现出教师满堂灌、学生疲于记忆的情况,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枯燥而无趣味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主张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寻找和发现证据的能力,从具体的史料中进行思辨与总结,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历史思维方式和习惯,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所说的目标,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将史政教育贯彻于历史教学的始终。

2.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推进的情况下,历史学科的课程设置、内容构成以及教学手段和方式等都进行了初步的调整,对于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表现在理论素养与唯物史观方面。历史教师要着重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论,提高解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从注重实物和实证的角度出发,必须要提高唯物史观的认识能力。第二,表现在教师需要掌握坚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史论知识等方面。基础知识是否全面扎实,研究方法是否科学、严谨,史论水平是否高明、独创,这些都是判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标准。要加强对学生的史学证据意识培养,教师必须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持续提高专业素质,增强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3.讲究方法,注重引导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与实践,而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则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中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要抓住课堂这个有利平台,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证据意识。

一般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表述要尽量追求简洁、严谨,除叙述必要的历史史实外,更多的是针对历史事实的结论与观点。这些结论与观点,是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得出的,因篇幅所限,教科书中并未一一罗列,这便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证据不够丰富和充足,学生没有具体的直观和感性认知,只单纯地识记简单的结论、观点便存在很大的困难,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也背离了历史教育实事求是、求真求实的宗旨,再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比如上网检索、阅读报纸期刊、到图书馆翻阅书籍等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史料和证据,以验证历史教科书中的观点。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时,书中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介绍比较简略,学生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自主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进行广泛的阅读后,便对该次战争具有了全面而丰富的了解,能够得出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与认知。

4.创新形式,有效开展课外学习

历史学科因其学科特点与属性,留下了大量的古文献典籍、图画、文物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影视作品,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历史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校外学习活动。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性的课外接触积累大量的历史知识,加深认识,提高学习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在阅读世界文学名著时,便可以从中窥见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政治变革。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能够了解美国奴隶制度的残酷与不公平,加深对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美国国内政治环境的理解。阅读《双城记》,能够从中窥见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人民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从而提高对法国大革命的感性认知。不论教师引导学习还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所开展的多种学习形式,都能够收获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度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剑.中学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必要性[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2] 崔文超.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探讨[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08).

[3] 周晓兰.基于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史料教学——以《抗日战争》为例[J]. 高考(综合版).2015(02).

        [4] 陈德运严中润.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史证意识的缺失——以历史教科书插图为例[J]. 基础教育研究.2012(04).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