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锋从磨砺出—浅谈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心得

发布者:陈雪华     所属单位:潮安区古巷中学     发布时间:2015-10-27    浏览数:1

在高二,古诗文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所以如何学会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而这方面也正是我们学生学习的难点。新课标“阅读与鉴赏”中曾这样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对古诗词的阅读,我们也应该做到这样,才有可能提高鉴赏能力。而我现在所面对的学生,当面对一首新的作品时,学生看了无从入手,不知如何去鉴赏。这归根结底是他们看古诗词的作品比较少。其实,能否熟练地鉴赏一首诗歌跟能否熟练解决一道数学题一样,你数学题型做多了,不管出什么题目,你都能轻车熟路地解决。而诗词鉴赏也一样,你看多做多了,就能触类旁通。在潜移默化中,你便能很好地去鉴赏一首从未读过的诗词。而面对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该怎样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答题的准确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试着让学生利用迁移阅读的方法去阅读诗词,以便更准确的理解诗词的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答题的准确率。
一.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运用迁移阅读的方式进行鉴赏。
“一个杯子的意义在于中间的空白,一座建筑的意义在于里面的空白”,而一首诗歌的意义正在于它的联想空间。这里所强调的联想的空间,正是诗歌阅读时所需要的联想力,而联想力确是迁移阅读的关键,所以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要放开思维,发挥充分的联想力,利用学过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眼下阅读鉴赏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以点带面,以便提高理解的准确度。
(一)从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方面,古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词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词的旨趣。品析语言即认真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词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这可通过利用学过的知识,移用到新的内容中,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对新作品的内容的理解。
如在课堂上,我讲到《长亭送别》中“晓来谁染霜林醉”这个句子,对其中“染”字的理解时,让学生想一想学过的有什么句子也有“染”字的,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学生就会想到毛泽东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然后再让学生回顾对这其中“染”字的理解,再把这个理解用到这个新的句子中,看用法是不是相同。诸如此类做法还有很多,又如对“杨柳渡头行客稀”中“柳”字的理解,我们会联想到古人借“柳”和“留”谐音,而有留的意思,而这首诗是送别友人的作品,因此也应该有此意思。再如读到张九龄《望月怀远》 “灭烛怜光满,湿衣觉露滋”时,对“怜”的理解,我会引导学生联想前面读过的杜甫《月夜》中对“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中“怜”字的理解,看它的用法能否移用到这里,等等。以此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从对句子的理解方面,诗词中都有最能切入作者感情的句子,透过这些句子,我们可以领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或判断作品的理解思路。所以在鉴赏新作品时,我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作品,用迁移阅读的方法对新作品进行鉴赏,让学生碰到这类题型时有思考的方向,以不变应万变。
如对《长亭送别》中“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个句子的理解,不由让我们想起柳永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写对情人的思念程度之深的句子,主人公因思念而消瘦而憔悴,从“渐”字可看出消瘦是有个过程的。之后再读《长亭送别》这个描写对情人的思念之情的句子,不难看出这句子的用词比柳永的程度更深:主人公听了一声“去也”,立即“松了金钏”;而看到十里长亭,立即“减了玉肌”。结合对柳永词句的理解,可以知道是主人公因为思念而消瘦,并且消瘦速度之快,说明想念程度之深,这是柳永词句无法达到的。
如讲到杜甫《月夜》中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时,如何理解这两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让学生回想读过的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首诗歌中和杜甫这两句诗相似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把对这诗句的理解方式,移用到杜甫的诗句中,以此来降低理解的难度。
再如读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时,对里边句子“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的理解,我们可以回忆与之内容相似的《陌上桑》的内容,由“行者”、“少年”、“耕者”等因观美人罗敷而忘了自己要做的事情的理解来帮助对前面句子的理解,也应该是在看美人,看到想入非非的情景。等等。
(三)从对整首诗的理解方面,我们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这将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而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也往往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诗歌里,或流露着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或飞扬着诗人的凌云壮志,或记载着诗人的悲欢离合、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或渗透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思考,或体现着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浓郁的乡情。
如读到诗人王维作品《积雨辋川庄作》时,我利用苏轼曾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特点,让学生读后发挥联想,试着画一画,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诗人寄托的意境美,并且联系读过的王维诗《山居秋冥》,把对这诗的赏识方法用到这首新诗的鉴赏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诗中的内容,以及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等,使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中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又如读贺铸《病后登快哉亭》,这首诗是贺铸被贬谪徐州病后所作,同是多病之身不由让我们想起读过的杜甫《登高》中的某些情节,从诗中的内容特别是杜甫写到“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贺铸是“把酒不知厌”,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我们就不难看出贺铸此时的心情。
二.在练习时,引导学生利用迁移阅读的方法进行答题
古诗词鉴赏是必考的题目之一,所以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势在必行。只有阅读鉴赏的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我也用迁移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答题,让学生答有所依,能从正确的角度理解诗歌的内容。
如试题阅读元曲:【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分析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看到这样的题目,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跟这首曲子句型相似的内容,由里边的句子,我们想到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句子: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然后回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再把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运用到这首《叨叨令》中,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首元曲后面的重复句子,是在重复叠唱中,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而最后一句,又可以结合贾岛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来理解这种神迷的境界,从而能更好地答题。
又如这道练习题:阅读李约《过华清宫》:“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回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时我们便会想到与之内容相似的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这首诗用到对比的手法,杜牧是借这诗表达……。这首诗从句子的表达来看,也用到对比这种手法,也应该是在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古诗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因此,学生要想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更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多读多积累来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的理想境界。

潮州管理员
到访时间:2015-10-28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