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安全工作》有感

发布者:周丹     发布时间:2015-12-27    浏览数:0

 

今天,再次随着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吉林省心理学会会员王海英老师,走进了《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

从中了解到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培养,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本课程侧重从心理学的视角,阐述学生品德的形成于培养;从方法、观点和应有三方面系统介绍了皮亚杰、柯尔伯格的研究理论;最后,详尽介绍了班杜拉理论的方法和基本观点,并深入分析了本理论在与实践相结合中的内容以及重要作用。

学了这一板块,我不禁想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宋雁慧老师所讲的《学校安全工作》,对孩子行为有了一些感悟与反思。

反思一:平等。

因为老师的“体贴入微”“ 关怀备至”,同学们就会“时时留意,步步小心”,从而使他产生了巨大的优越感,个人形象貌似越来越高大,心灵却越来越渺小。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平等地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享受到教师的阳光雨露。 

    反思二:孩子行为“成人化”。

在孩子的成长中,成人社会诸多负面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孩子纯洁的心灵,冲击着少年儿童的童真,加速儿童的“成人化”进程。信息的多元化,使现在孩子的知识面很广,见识的东西也很多,审美、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意识都较以前的孩子更早成熟。我们要通过“家校通短信”、“家长会”、平时的见面沟通等平台让家长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要有责任心、宽容心、关爱心。

反思三:心理狭隘。

有的孩子心理狭隘,气量小,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极易出现矛盾和冲突。稍不如意就生气,导致情绪上的冲动性和行为上的莽撞性。有的把攻击对象指向自己,出现自卑、自伤行为;有的把攻击对象指向别人,出现暴躁、敌对情绪,导致争吵、伤人的过激行为。有人把狭隘心理比作青蛙的坐井观天是十分恰当的。于是,我们可以通过朝会的讲解、主题队会活动的锻炼,名书相伴的陶冶,引导孩子跳出方寸之井,从心理上学会宽容,容得下他人,容得下自己吃亏,这样才能解决这种狭隘心理和负面情绪。

    孩子美好心灵、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塑造过程,是个期长且复杂的过程,教育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地凸显出来。但坚持并坚决地走下去,“山花”必将“烂漫”于行走路上。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