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幸福成长护航

发布者:周丹     发布时间:2015-12-27     浏览数:0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他的这个精辟论断对当今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一个人在智力与品德方面,智力不好,充其量是个傻子;然而品德不好的人就极其危险,指不定会对他人甚至社会造成危害。所以我们育人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德才皆备的圣人,最低目标是培养德胜才的君子,有才无德之人是万万不可栽培的,否则我们教师将成为罪魁祸首,遗恨终身。做为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道德义务。

一、教师满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美国一个夜晚,一位老太太在空荡无人的大街上行走,却十分认真的遵守红绿灯的交通规则。结合啼笑皆非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记者对其内心的活动进行一次追问:你在没有任何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为什么不直接走过去呢?老人的回答更是让人汗颜:我走过去是安全的,但是万一恰好被一位躲在某个角落里的孩子看到,下一次他就可能会学我,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一位老太太对自己的行为是如此的负责,他想到了孩子、他人!只有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会做的如此平凡、坦然!

    一位老太太都具有如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何况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对这个社会来说,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不光是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要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解的追求。”对思品教师而言,社会责任感就是要对自己的岗位认真负责,为自己的学生真心付出。班主任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热爱学生,点拨迷途的学生,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成为关心他人、民族、社会、国家的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发展并驱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尤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六一前夕,北京市政府首次发布“市民健康状况白皮书”,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令人吃惊。北京多所学校体育教师和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已经到了‘危难的时刻’。”另有专家称,与身体素质一致,孩子们的心理状况也同样不容乐观,由于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多方原因,现在的孩子已被逐步“玻璃化”了。

   某小学午餐时间,学生在教师的管理下,有序地排队打饭,突现一声“河东狮吼”,“你凭什么插我队?凭什么?”众人循声而看,一男孩两眼瞪得圆圆的,左手叉着腰,右手拿着饭盒的手柄,不停地抖动着,大有将饭盒向那个插队的孩子砸去之势。老师赶忙稳住这个情绪完全失控的孩子,扶他回座位。男孩刚坐下立马掏出手机,“喂,有人给我气受,他凭什么给我气受?你马上到学校来……”对着电话又是叫又是吼。后来,不少的学生证明那个他口中所谓插队的孩子并没有插队,只是他俩平时关系不好而已。

    事后老师请男孩的父母到校,在对话交流中,老师了解到这个孩子原来就读于他妈妈工作的那个学校,因为他是教师子女的缘故,老师对他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自然而然,他就成了班上的小霸王,谁都不敢惹他。后来家长感觉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就给他转学。他来到新的环境后,因为没有了老师的格外关照,没有了同学的谦让妥协,总觉得格格不入,处处不适应,所以当不满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的量时,爆发了以上的一幕。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反思三点。

    反思一:平等。

    因为老师的“体贴入微”“ 关怀备至”,同学们就会“时时留意,步步小心”,从而使他产生了巨大的优越感,个人形象貌似越来越高大,心灵却越来越渺小。这位老师真是“虽曰爱之,实则害之”!“人人生而平等”,在教师的品质中,我认为难能可贵的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学生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是说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平等地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享受到教师的阳光雨露。不仅如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反思二:孩子行为“成人化”。

    喂,有人给我气受,他凭什么给我气受?你马上到学校来……”这些都是成人的语言,有暴力的倾向。在孩子的成长中,成人社会诸多负面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孩子纯洁的心灵,冲击着少年儿童的童真,加速儿童的“成人化”进程。信息的多元化,使现在孩子的知识面很广,见识的东西也很多,审美、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意识都较以前的孩子更早成熟。但是,面对各种信息却不知如何筛选辨别,更不知道如何拒绝成人世界中某些观念和言行。孩子在儿童阶段的模仿能力最强,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家长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引,父母亲应该过滤侵入孩子的社会阴暗面和不良风气,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通过具体的讲解,让孩子知道成长不仅意味着自由,更重要的是责任心、宽容和关爱。家庭是孩子们重要的生活空间,家长要尽量避免让儿童接触过分成人的节目,但可以适当地培养他们的兴趣,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身边发生的社会现象。

    反思三:心理狭隘。

    俗话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一万步说,即使那个孩子插了队,也不至于如此恼羞成怒,如果连这点亏都吃不了的人,以后长大了会是什么样,更何况那个孩子并没有插队!男孩的行为是心理狭隘的一种表现,心理狭隘就会导致不良情绪反应。心理狭隘之人由于气量小,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极易出现矛盾和冲突。这种人看问题常陷入绝对化和极端化之中,偏激认识一旦产生,就容不下有悖于自己观点的人和事。稍不如意就生气,导致情绪上的冲动性和行为上的莽撞性。有的把攻击对象指向自己,出现自卑、自伤行为;有的把攻击对象指向别人,出现暴躁、敌对情绪,导致争吵、伤人的过激行为。其结果是造成自己的心理痛苦万分,严重地影响身心健康。有人把狭隘心理比作青蛙的坐井观天是十分恰当的。要跳出方寸之井,要从心理上学会宽容,容得下他人,容得下自己吃亏,这样才能解决这种狭隘心理和负面情绪。

    孩子美好心灵、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塑造过程,仅以班主任自己无异于“杯水车薪”,这个过程需要班主任、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求索!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