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无小事——幼儿社会化教育

发布者:廖慧     发布时间:2015-12-23     浏览数:0

幼儿园里无小事 
——谈幼儿的社会化教育
 幼儿园是孩子走出家庭跨入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群体。尽管孩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庭的中心。一到幼儿园,哪怕是小皇帝也得要服从群体需要,不再是中心了。所以每个孩子进园后,都要经历从“以我为中心”向“以群体为中心”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不适应到适应会产生种种矛盾是必然的。只有经过教育和磨练,使矛盾得到解决,孩子才能适应集体生活,成为集体的合格成员。如果解决得不好,往往小矛盾会发展成大矛盾,甚至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孩子与孩子为了抢玩具吵架打起来,你抓破我的脸,我撕破你的衣服是经常发生的,若处理得不好,最后双方父母也会卷进来互相指责对方,甚至发展到打群架。还有闹成打官司的呢。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对幼儿这种转化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对孩子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运用好得当的教育方法,才能尽快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个转化。
 群体生活中的孩子都有找伙伴共同活动的心理要求,参与愿望十分强烈。这是幼儿社会化的内驱力,是极其宝贵的。家长老师要牢牢保护好孩子的这种参与意识,因为我们是依靠这一内驱力来组织幼儿活动的。不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特别是课外活动),也不论是分散的还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其实都是我们帮助幼儿完成社会化转化的一种手段。说到底,无非是创造一个特定环境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接受熏陶,经受锻炼,达到转化的目的。
 幼儿课外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分散活动:单独行动或二三个结伴行动,围绕着大小玩具进行。一为集体活动:四五人甚至更多人,玩“老鹰抓小鸡”、“解放军打仗”、“捉迷藏”一类游戏。活动的类型不同,要求遵守的游戏规则也不尽相同,矛盾产生和教育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样。这里,我想谈谈关于幼儿园课外活动中孩子分散的和自发性集体活动的引导和教育方法问题。
  一、分散活动中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各种大小玩具,对幼儿来说都是公有的。每个孩子都可以玩。从整体看,各件玩具与幼儿整体相比,人多玩具少,是必然的。可孩子们不管这些,他们却偏偏是你要玩我也要玩。在从众心理驱使下,一个玩具下面聚集着几个孩子。这就很容易出现因争夺玩具而打闹。但这时候又正是对幼儿进行自觉守纪教育、谦逊互让教育、集体教育的好时机。我们的作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讲清道理,明辨是非。作法有二:
 第一,为确保安全,对幼儿经常进行玩玩具的安全教育和遵守规则的教育。较大型的玩具,我们都编有儿歌。内容包括玩玩具的方法、注意事项和乐趣。如《爬软梯》:“爬软梯,练登攀,相互礼让莫争先;手握紧,脚蹬稳,手脚互换才安全”。既是玩的方法,又是安全教育,也是文明礼貌教育。其他如“荡秋千”,“溜滑梯”都有类似的规则性儿歌。幼儿边唱边玩,懂得不争先恐后,又注意了安全,乐在其中。
 第二,寓教于事。有少数孩子互相礼让做得差,特别是刚入园的新生,争夺玩具现象时有发生;对那些违背规矩,持强抢夺玩具的孩子,老师就向他们讲玩的规矩,教育他们讲文明礼貌,相互礼让,然后分出谁先玩谁后玩。如不让步,就令其暂停玩耍,让旁边想玩而不争夺的孩子先玩。有时孩子中有意无意发生打人现象,老师先分清是非讲清道理,然后让打人者向对方赔礼道歉。若两人都动了手,则令先打人者先赔礼,后打人者后赔礼,使孩子知道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打人都是错误的。这样把抽象的道理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帮助孩子在实践中明白道理,懂得礼让,效果很好。
  2.调整需要,培养礼让。在抢夺玩具中,有时是双方同时抢着一种玩具,互不相让,引起争夺;有时是一方玩的时间较长,另一方等不及发生争夺。我们解决的方法是,对一方讲;“你是好孩子,你是好姐姐、好哥哥么,是咱们幼儿园里的好孩子。你看他比你小呀,让小弟弟先玩,小弟弟玩好了再你玩,这才是好孩子……”这样讲了以后,孩子会高高兴兴地把玩具让出来。因为孩子都喜欢听别人说他是好孩子,现在老师说他是好孩子,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就会很乐意地把玩具让出来。我把这叫做“调整需要法”。孩子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得到荣誉、赞扬是最高层次,是精神需要;能玩一种玩具是物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为了获得高层次的需要,孩子就宁愿舍弃低层次的需要。这“调整需要法”既能有效地解决矛盾,又能引导孩子懂得谦逊礼让,向高层次需要攀登,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有很好的远期效应。
  3.调整时间,科学安排。当许多孩子围住某一个玩具时,容易引起争执发生事故。解决的办法是:不能查数的,排列成队,按次序进行,例如溜滑梯。能查数的如荡秋千,定出一人荡多少次,互相查数,玩的次的数够了,按顺序换人。这样,场面热闹又井然有序,孩子们玩的兴致更高,集体观念、纪律观念也在欢快的玩乐中形成。
  二、集体活动中的教育问题:
  集体活动有老师组织的,也有孩子自发组织的,如“老鹰抓小鸡”、“警察抓小偷”、“捉特务”等等。前者本身就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后者有小群体对小群体,也有个人对小群体的活动。这类活动有帮助孩子认识生活,学习社会经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作用,能培养健康的性格和良好品质,是应该肯定的。但要特别注意安全。因为这类活动在兴致高涨时容易失手打痛人或撞倒人,引起对方自卫还击,弄假成真,甚至引起打群架。也有因活动幅度大、碰撞、跌倒、破皮出血的。因此对这类活动,特别是孩子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老师必须作出指导。我们的方法有二:
  1.活动适度,转移兴趣。当孩子们兴趣达到高峰时,及时把孩子集合起来组织新的游戏,使孩子游戏兴趣向新项目转移,由高潮转向低潮,再逐渐向高潮发展。这样可避免孩子在活动高峰时忘乎所以,失手打人、撞人、乐极生悲。还能使孩子玩的兴致波浪起伏,长盛不衰。
  2.冷却情绪、防止事故。当孩子玩到高峰时,老师把孩子们集合起来,将园内购置的图书、画本每人发一本阅读降温。有时组织他们背古诗、背园周率比赛。对参赛孩子给予表扬,优胜者给予奖励。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坚持两条原则:
  第一,表扬为主,辅之以批评。幼儿的求胜心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内驱力,也是接受教育的内驱力。他们本能地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所以教育孩子应该以表扬为主保护其内驱力。但是,不批评分不清是非,讲不透道理,纠正不了错误。批评可以使孩子知道群体中不允许这样做,能使他知错改错。所以,批评在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很必要的。若表扬其优点,批评其缺点,效果会更好。表扬在这里起着消除接受批评的阻力的作用。作法:批评时先说:你是咱们幼儿园的好孩子,好孩子怎么可以……,以后可不能这样,听到了吗?快!快向人家说对不起——先表扬后批评;或者先批评说:你怎可以这样呢?你是不应该的呀!快向人家说对不起!你是好孩子呀,以后一定不会再这样做了,是吧!等孩子说了“对不起”赔了礼,教师再说:“哎,这才是好孩子,知错就改。”——先批评后表扬。
  
  当然,幼儿园里礼貌教育远远不仅是这些。每天早晨当幼儿进园时见到老师,要说“老师早”,见了同学要说“×××早”。家长离园时说“妈妈再见”,当家长来接孩子回家时说“老师再见”等等。这些礼貌用语在我们幼儿园里,孩子已养成习惯,深受家长们的称赞。
  幼儿园里无小事,小中见大。即使有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可恰恰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品质,对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