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9-12-24 2020-03-15

所属计划:通识

作业要求:

内容:结合本学科教学事例,谈谈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请保存作业文档,以防提交失败时,资料丢失,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提交作业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管理员

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刘美华    所属单位:福建省浦城县第二中学    提交时间: 2020-02-20 13:22:54    浏览数( 4 ) 【举报】

刘美华研修作业

                        独特的脚步,美妙的风景与情感的共鸣

                ---语文核心素养在《壶口瀑布》教学中的运用     

 

福建省浦城县第二中学:刘美华

 

《壶口瀑布》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位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过去许多版本的初中语文并没有安排游记单元,甚至可以算得上游记的课文也寥寥可数。由此,在新版语文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在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的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笔者接到任务,在片区开设《壶口瀑布》教学观摩课。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用怎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感情?又要怎样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语句?要完成如此繁复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要上出新意,给观摩的同行们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这对笔者是一个不小挑战。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对课文进行了深度解读。

  通过认真细致地研课以及和同行们深入地探讨,笔者梳理出了本课教学的三个核心点,即独特的脚步,美妙的风景与情感的共鸣。

一、独特的脚步

作者梁衡曾说:“艺术美只存在于创造之中,重复旧套子,不论是重复自己还是别人,都绝对不会有美。”(《我的苦苦探求》)基于此,我们在梁衡的《壶口瀑布》中,体会到了游者“独特的脚步”。

古代诗文中所记的壶口,大多着力描写壶口瀑布的水势之大,水声之巨,如“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刘子诚《壶口》),“吐吞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张应春《观壶口》),“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崔光笏(壶口》),等等。

梁衡则与众不同,对雨季丰水期声势最为浩大的壶口瀑布只是几笔带过,重点描写枯水期的壶口,这样别出心裁,使文章体现出一种新意,为后面具体的写景和情思的抒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理解“独特的脚步”,我选择用现代媒体营造课堂氛围,我准备了两组视频。一组是雨季的壶口瀑布,正如文中所描写的那样:“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而另一组则是壶口瀑布的风光纪录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风光配合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画面,壶口瀑布在枯水季节的千姿百态尽收眼底。

同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这是雨季时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然而,在枯水季节,壶口瀑布又呈现出另一种千姿百态的美。今天,让我们跟随梁衡先生的脚步,去领略壶口瀑布枯水季节奇特的景观吧!”波澜壮阔的图景配合声情并茂的导入语,学生很快就能对课文内容生发浓厚的兴趣。

    抓住“独特的脚步”这一点来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同时突出了游记基本要素之一:所至。所至是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骨骼。

“脚步”的独特使本文景物描写的视角也显得独特。在简略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时,作者采用的是常见的站在河岸上俯视的视角,虽然能感受到黄河的气势,但这种感受是模糊的疏远的,甚至是“可怕的”。作者写自己“匆匆离去”,完成了对这一视角的自我扬弃,实际上也就将自己的文章与大多数描写壶口瀑布的诗文区别开来了。

这里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对游踪的认识不能过于僵化,不能简单地认为游踪就是实录游程,作者完全可以对实际的游踪进行艺术化的剪接和调度,形成以事实为基础的主体化的游踪。另外,所谓游踪不一定都要有明显的“移步换景”,作者在某一个立足点上游目四顾,变换视角,即“定点换景”,这也是一种游踪,《壶口瀑布》采取的主要就是这种写法。

二、美妙的风景

跟随“游者的脚步”来到“枯水季节”的“河心”,美妙的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描写,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在“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作者先俯视龙槽,明“壶口”之来历;再仰观河看巨瀑之源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最后,视角转换,收回脚下,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引领学生感受“美妙的风景”,目之所及是有灵性有生命的壶口瀑布。这里突出的是游记基本要素之二:所见。“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是游记的血肉。

随着视角的变换,作者笔下景物的意境也有所不同。俯视龙槽,河中有河,重在“奇”;仰观河面,浊浪奔涌,“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重在“雄”;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险”。接下来细写龙槽附近的河水,不仅形态丰富多样,还映着七色彩虹,“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最后给巨石一个特写,景物由“多样”返归“单一”,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如何让学生充分感受文中描绘的多个画面,表现出的多重意境。是我费时较多的一个环节。我从大量的壶口瀑布的图片中选取了能够呈现文中景物特点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文中寻找相应的文字来描绘不同的图片。

这里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每个组的同学都能顺利找到文中相应的内容来配合图片上的景物。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又如:“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这一环节的设计除了完成“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基本要素”这一教学目标之外,还有一个及其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完成“揣摩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词句”这一教学目标。

我在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宏阔的画面男生读,细腻的画面女生读,读出气势,读出情感,在诵读中体会文章既有画面感又有动态美,既畅达自然又经过精心打磨的语言。培养学生细读文章的能力,使他们在写作时可以适当模仿这样有韵味耐咀嚼的语言。

这是一场凝练的文字与美妙的风景的盛宴,雄浑壮阔与阴柔婉约相得益彰,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给学生以极美的享受。

三.情感的共鸣

游记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优秀的游记往往不仅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化文本。游记产生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立,并以此为中心向哲学、历史、道德、科学、民俗、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拓展,以其多样化的形式展现民族文化精神。《壶口瀑布》与古人“山水比德”的思想息息相通,也透露出作者对所写文化内涵的深刻体认。这便是游记基本要素之三:所感。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

虽然对景物描写的欣赏在游记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游记的阅读难点往往是把握作者的“所感”,特别要理解作者何以在观“此景”时有“此感”。“所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则是课堂生命力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所感”是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作者的“脚步”是独特的,笔下的“风景”也是独特的,表现出的感想与思考,更是与众不同。作者用了不小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感想与思考。从“我突然陷入沉思”一句开始,文章便从以写景为主转向议论为主。议论句“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一人的各种感情” ,由景物引发感想,文章的意蕴变得丰富起来。另一方面,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这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这样的感受与思考,既没有偏离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文化语境,又带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人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认: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壶口瀑布》的教学情境中,似乎“一条富有诗意的的清泉”是无法与作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了。我自然而然想到了大型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气势磅礴的画面,热情奔放的旋律,高亢激昂的歌词,此情此景,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壮美的意境,还有和作者情感的共鸣,灵魂的共振。

在欣赏了交响乐《黄河颂》之后,在学生情绪被点燃之时,我用这样的语言来引导学生:

“欣赏了《黄河颂》,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请同学们借助实例来说明黄河的伟大性格和中华民族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回答中一般有这样的一些实例: 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侵略者;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人民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建国后“两弹一星”建设祖国;中国军民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等等。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补充之后,我对本课做出课堂总结: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上都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

黄河壶口瀑布这样具有重要文化地位的景物,其精神内涵来自历史的积淀,具备广泛的共识,有着民族的特点,更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深入领会,激发其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至此,我完成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感情”这一教学目标。

《壶口瀑布》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作者以游踪结构全文的框架,“独特的脚步”给我们呈现了独特的写景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带我们领略了“美妙的风景”,并自然生发出感想与思考,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

在教学设计上,我牢牢把握三个核心点:独特的脚步,美妙的风景,情感的共鸣。紧扣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情感。3、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语句。并把游记的三个基本要素“所至,所见,所感”融合其中。从结构上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这堂课从导入、设置氛围、富有感情的朗读,到意象意境的分析,再进入深层次的情感的体悟,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作为授课者的笔者导引顺畅,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本次课堂观摩活动中起到了应有的引领示范的作用。

 


附件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0-03-04 10:07:43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