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发布者:刘军     发布时间:2016-07-29    浏览数:0

关于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自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以来,我们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这个《标准》的理论,《标准》提出的如“以探究为主”学习方式等一系列理论在已经深入老师们的心,老师们的教学质量也确实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我觉得,当前有些科学课堂中仍然存在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思考

早在2001年就《标准》就提出“探究性学习”这一理论,至今十多年,这一理论也深入老师们的心,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实践这一理论,但不可否认,在当前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探究性学习”这一模式使用的频率并不高,“接受式学习”还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模式,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该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我的思考如下:

1、接受学习有它的便利性、经济性和历史渊源:接收式学习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通常老师只要准备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个课件就可以了,学生更是只要有眼睛有耳朵就可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操作比较简单,师生活动都直指知识目标,特别适合知识的传授学习。而中国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所谓的三维目标其实真正落到实处的只有知识目标一个,因为考试只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无需考试,所以只是空谈。接收式教学“效率高”,容易出成绩,尽管老师们深知接受学习的诸多弊端和局限,但仍然欲罢不能。

2、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存在诸多困难:探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准备一大堆的探究材料,这可没有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做个课件那么简单: eq \o\ac(,1)1采购材料要钱,用钱要找领导审批,学校办公经费有限,能给你买几件实验材料?买了一次、两次、三次,还真不好意思开口说再买第四次了,可是科学实验,从第一册到第八册,实验少说几十个,一个年级就几个班,算下来几百个实验,一个班又分成若干个小组做实验(别说人人有实验材料了),少说要几千份实验材料。 eq \o\ac(,2)2即使不考虑经济问题,光是去采购实验材料也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情。以三年级下册《观察种子》一课为例,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包括:黄豆、花生、玉米、小麦、凤仙花等种子;放大镜、纸巾、一次性杯、花盆、镊子等等,这些材料的采购可不是在一个地方可以买齐的。有钱要买齐这些材料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eq \o\ac(,3)3就是实验材料都有了,实验前实验材料的分发和实验后实验材料的收拾,也是不小的工作量。如果是两节实验课连堂,要在课间10分钟内完成这些工作,还真像打仗一样紧张。 eq \o\ac(,4)4上面说的这些还不是最苦恼的事,最苦恼的是:探究了大半天、热热闹闹一堂课下来,没有研究出我们要的正确结论。本来用接收式学习方法一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折腾半天没实现我们的知识目标。

3、解决办法:鉴于上面所述情况,我建议是: eq \o\ac(,1)1学校开个小卖部。学校小卖部除了卖普通学习用品外,还卖各种科学实验器材,学生上课用的实验器材,由学生自行到小卖部购买,自己的实验器材自己保管。科学实验器材无论从意义还是意思上来说,都不比普通玩具差。学生应该会很乐意将买玩具的零花钱都拿去买科学实验器材去的。这就解决了实验器材的问题。 eq \o\ac(,2)2别再拿知识目标说事。我这一提法,肯定会招致很多人的批评反对,批评我矫枉过正,但毛主席说的好:“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正。”下面就谈谈我关于“三维目标”的思考。

二、关于“三维目标”的思考

个人认为,要“探究”,就不能再提“三维目标”,否则“探究”无法深入,容易流于形式。分析如下:

“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简称“三维目标”。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似乎大家都这么认为:一堂好课,肯定必须“三维目标”明确,缺一不可。似乎从来都没有人怀疑过这一标准。但我个人认为,“三维目标”中听不中用。或者说抓“三维目标”的真正着力点应该是在“能力目标”上,其他两个目标基本不用抓,只要“能力目标”抓好了,其他的两个目标自然就能实现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可能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抓好。我感觉下面几段文字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1979年,有个中国访问团,去美考查青少年教育方式,认为美国孩子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下午一点多就放学回家,课堂乱如集市,得出结论,美国基础教育病入膏肓,2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赶上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团考查中国青少年教育方式,认为中国学生世界上最勤奋、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好,结论,再过二十年美国的科技将被中国甩在后面,二十七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又培养出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作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美国的科技继续领先世界,两家的预言都错了 ,但错在哪里,非常发人深思。(摘自于丹《论语心得》讲座)

2、于丹老师还指出: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一个有悟性的人,它对这个世界上知识的转化,会变成生命的智慧,这样的孩子遇到千难万险,他是有力量向前走的。所以俗话说得好,说与其给人一堆金子,不如给人一个点金的金手指。(摘自于丹《论语心得》讲座)

3、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摘自《百度百科*探究性学习》)

4、另外还有人指出:“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摘自2011年11月《科学课》p47《精简化教学》专题策划的《编者按》)

5、二十世纪的日本疯狂侵略亚洲各国,全世界都对之深恶痛绝。但所有这些,都没有影响日本女人在世界男人心中的美好印象。很多人都想以“虐待日本的男人泡日本的妞”来报复日本。但各自办法不一样:中国孩子受《孙子兵法》、儒家思想等影响,讲究策略、兵不血刃,所以中国男孩就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是泡日本美眉,情感目标是中日友好,能力目标是让日本男人给我们端洗脚水。结果至今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印度男孩心急,只抓“知识目标”,说要以最简单最快捷的办法,直达目标!于是很多印度人采取了先把“生米煮成熟饭”的办法,所以现在印度就沦为“强奸之国”。美国男孩则完全无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只抓能力目标,出乎意料的是美国人不仅成功摆平了日本男人,而且美国人完全无视的其他两个目标,居然也实现了:日本人都把美国人当爹(情感目标),跟中国人争钓鱼岛,还搬出他爹来撑腰;日本女人也顺理成章地管美国人叫“干爹”了(知识目标)。

我们不妨学学美国人,大力抓好能力目标,能力目标实现了,其他两个目标必然会自己实现的。千万别学印度人,强奸“知识”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三、关于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记录”的思考

做实验记录是我们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做好实验记录对记录科学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都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有些实验记录表制作太细、太难、太封闭,反而限制了学生观察的范围和思维的拓展,做科学记录变成了比实验还难于完成的任务,变成了一个程式、变成了老师的命令,反而有碍实验的完成。

例1、下面这个《各种种子观察记录表》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观察范围。假如没有这个表,学生可能有很丰富的观察结果,老师给了填写观察记录表这个任务后,学生就只能带着老师交给的任务,去寻找表格中这些种子颜色、气味、大小等方面的信息而忽略了诸如“胚芽、种皮厚薄”等表中没有的信息。虽然表中也有一个“其他”项让学生去填写,但这毕竟是排在颜色、气味、大小之后的,似乎可有可无的项目了。

各种种子观察记录表

 

颜色

气味

大小

其他

凤仙花种子

 

 

 

 

绿豆种子

 

 

 

 

花生种子

 

 

 

 

黄豆种子

 

 

 

 

 

 

例2、下图是佛山市南海区一次赛车的课外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填写的组织概念图和材料清单等,赛车本来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课外探究活动,学生兴趣很高,但当学生一看到这一大堆要填写的高难度实验记录,就有点望而生畏、兴趣减少了一半。别说让学生填,就是让老师去填,都不容易。这样的图表对学生实验探究有什么意义呢?


 

3、制作材料

序号

材料名称

数量

用途

材料来源

 

 

 

 

 

 

 

 

 

 

 

 

 

 

 

 

 

 

 

 

 

 

 

 

 

 

 

 

 

 

个人认为,实验记录,应该是一个研究者以自己认为最简单最合适的方式记录实验的观察数据的东西,它可能不是很完美、不是很科学,但它却是出于研究者自己的研究需要,它不应该是老师试图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缰绳、不应该是老师精心设计的,把学生导向某一已有结论的套。华南师大附小的吴向东老师说得好:“学习支架(实验记录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支架)的特征是开放,而不是封闭;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不是掌控学生的探究,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而不是将探究变成详细规定的内容和步骤。”

 


附件

  • 关于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doc     下载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