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忽视了的音程转位

发布者:李海清     发布时间:2016-07-19    浏览数:0

关键词:     忽视     倍增七度    音程转位


如果在高考中出个乐理填空题­——倍增七度的转位音程是什么? 我想大多数考生的答案会是倍减二度。这个答案对不对呢?如果不对的话,那么倍增七度这个音程的转位音程是什么呢?

2005年高考在星海音乐学院的单独招生考试中就考到了这个知识点,不过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

为什么说这个音程的转位被忽视了呢?当年考完后,我问学生能够记起来的一些考试题目,学生多数说这个题没把握,其它题目倒是简单或者有把握。晚上我又和一些带学生考试的同行交流,发现他们的答案全部都惊人地错得相同,说明这个知识点确实被忽视了。目前笔者能看到的乐理书上都没有提到过这个知识点,这是被忽视的主要原因。这个题目考得确实有点偏,我们先来看教科书上对于音程转位的描述。

李重光老师可以说是国内乐理知识界的泰斗,我们这些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学甚至大学老师的同行们大都是学他的《音乐理论基础》过来的。十几年前,市面上关于乐理方面的书籍不多,李重光老师的《音乐理论基础》就成了音乐类考生高考考前培训甚至入校以后学习乐理的唯一教材。大家或许还记得,李重光老师在他的书上讲到音程转位这一节时,总结了一个规律(后来在他的简明乐理教程中也是这么讲的):

1、所有音程分为两组,它们是可以相互颠倒的。可以颠倒的音程总和是9。因此我们若要知道某一音程转位后成几度音程,便可以从9中减去原来音程的级数,例如,七度(7)转位后(9­­­­­­­­一7=2)成二度,其他依此类推。

2、除了纯音程外,其它音程转位后都成为相反的音程:纯音程转位后成为纯音程,大音程转位后成为小音程,小音程转位后成为大音程,增音程转位后成为减音程,减音程转位后成为增音程,倍增音程转位后成为倍减音程,倍减音程转位后成为倍增音程。(注)

 

如果按这个规律来理解答题,倍增七度这个音程的转位音程是倍减二度。以此规律为据是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

不过,这个规律提到了一个特例不符合这个规律——但增八度转位后不是减一度,而是减八度。但书上没说明为什么。笔者从这个特例延伸开来,发现倍增七度这个音程的转位也不适合这个规律。试从三个方面说明倍增七度的转位音程不是倍减二度。

第一:从音程构成的定义上来说不存在倍减二度这个音程。以升C到重降D为例:升C到降D音数为0,是减二度,这个都没有异议。现在的问题是升C到重降D的音数是多少的问题。音数是指两音之间相距的半音的数目,相距半音,其音数为二分之一,相距两个半音,其音数为一。所以两音之间的音数最少只能是零(钢琴上的同一个键),不可能是负数。其实这和C到升C是增一度,C到降C还是增一度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明白了音程里没有减一度,更不存在倍减一度这一点,那么认为升C到重降D是倍减二度,也是不对的。道理一样,正如音程里不存在减一度一样,倍减二度这个音程也不存在。把答案确定为一个不存在的音程显然是错误的。

第二:既然不存在倍减二度这个音程,那么倍增七度这个音程的转位音程是什么呢?以C到重升B这个倍增七度为例。按音程转位的方法将根音C移高八度。此时看上去,C这个音级比B这个音级高了,好像已经颠倒了根音和冠音的位置。但是实际音高上,重升B这个音比C音还要高半音。所以既使把C移高了八度,还是没有达到音程转位的目的(原来的根音在谱面上是高了,但是实际音高还是低些)。那么在这里还要继续把C移高八度,或者把重升B移低八度才能达到音程转位的目的。此时再来认这个C到重升B的真正转位了的音程,它是重升B到高八度的C,这是个倍减九度音程。有的人可能会纳闷:为 什么会出来了复音程?其实象小三度的转位也不是只有大六度,还有大十三度也是小三度的转位音程。

第三:为什么李重光老师在他总结的规律里提到了一个特例:增八度的转位不是减一度,而是减八度;而笔者这里又涉及到一个不符合此规律的倍增七度音程呢?还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音程呢?其实,只有三个音程不符合这个规律。另外一个音程是倍增八度的转位也不符合这个规律。同理倍增八度这个音程的转位音程是倍减八度而不是倍减一度。既然减一度都不存在,那么倍减一度就更不用说了。其实李重光老师总结的这个规律是一个纯八度以内的单音程的转位规律。而造成错误认识的原因主要是大家把这三个音程当单音程来看的。而增八度、倍增八度和倍增七度这三个音程的实际音高已经超过了一个纯八度的音数,其实已经是复音程了。那么它们的转位应和复音程的转位一样至少要移动两个八度才能达到音程转位的目的。一般认为九度以上才是复音程,而教科书上又没有将这三个音程定义为复音程,所以使多数师生忽视了。

 

综上所述,倍增七度这个音程的转位音程不是倍减二度,而是倍减九度。请考生不要忽视了倍增七度的转位音程,更请广大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不要忽视。

 

 

 

 

 

注:以上两自然段引自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第 99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