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发布者:岳纯     发布时间:2016-07-31    浏览数:0

在构建和谐高效的家校关系过程中,教师是直接的参与者与执行者,起着重要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那么,教师该如何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共同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呢?

第一,“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在与家长沟通前,要备好课,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住址、电话、父母职业等,还可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其父母的性格、爱好、对孩子的期望值等。同时,教师要理清思路,明确与家长沟通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怎样的交流方式、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当然,也要预设如何应对沟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总之,教师要做足功课,一次草率的家校沟通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丧失家长对老师的信任,甚至产生、激化矛盾。

第二,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由于职业惯性,教师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把自己放在强势地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这种强势性会给人以压迫感,带来不愉快的抵触情绪。如果这样,教师就首先破坏了有可能建立起的学校与家庭的和谐关系。

教师与家长间应是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点,即学生的更好发展。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要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让家长感受到你对他足够的尊重以及你的心愿,从而赢得家长的信任,这样才是良好的家校关系的开始。

第三,教师要以真情赢得家长的信任。笔者曾经处理过一起学生打架事件,学生甲用椅子把学生乙的耳廓软骨打穿,伤势非常严重,整个事件的责任完全在学生甲。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沟通协调作用。对学生乙及其家庭的安抚自不必说,而对于学生甲,笔者更加关注。事情发生后甲就意识到了错误的严重性,甲的母亲也第一时间赶到了医院。在与甲的母亲沟通过程中,了解到甲的父亲性格暴躁,甲与其父亲关系紧张,事发时甲表现出的极端暴躁与愤怒是病理性的,初中时就曾发生过类似事件。母亲一直为孩子的性格担心。看着甲的母亲焦虑、无助、孤单的身形,笔者产生了深深地同情。教育之本在于“治病救人”,而非逞一时惩戒之快。所以,笔者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说服了学生乙家长——问题的解决应该为两个孩子的长远发展着想、负责,要给学生甲改正错误的机会。笔者用真情和负责任的态度感动了双方家长,成功协调和解了此次纠纷。事后,笔者了解到甲心理压力很大,不敢上学,担心同学们不肯原谅他。为此,笔者专门召开主题班会,帮助班级学生正确认识事件,为甲的返校创造了宽容、宽松的环境;同时,又多次与甲的母亲联系,和她一起想办法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每一次的交流甚至细致到该对孩子说什么话,怎么说。教师的真情感动了家长,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学校与家庭实现了成功合作。

第四,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通常,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最担心老师找家长,因为他们害怕老师向家长告状,从而遭到家长的训斥、甚至是一顿棍棒。如果教师采取简单的告状方式,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产生逆反情绪。与家长沟通的目的是通过交流更多的了解学生和其生活的家庭、社会环境,找到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和家庭齐力达到促成学生更好发展的目的。所以,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以对学生在校的一些不良表现委婉表达或适当保留,还可以适当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尊重自己的,老师是值得信任的,老师和父母是在帮助自己改正不足,取得更大进步。只有学生愿意配合了,家校沟通的效果才能达到。

第五,教师应该利用好家长会这个平台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传统模式下,家长会一般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家长如同学生一样坐在下面听老师讲一两个小时,家长们根本没有足够的参与发言的机会;而有的家长会搞成了“批斗会”,教师像训斥学生一样训斥家长,所以有些学生家长都害怕参加家长会。

事实上,家长会是很好的家长和教师交流教育心得、更新家长教育观念的机会。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家长会模式,增加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家长间的互动,更可以使学生参与其间,增加孩子与家长的互动,还可以把家长会的讲坛搬到户外去,扩大活动空间。在与家长交流时,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非常溺爱孩子,不愿听到自己孩子有缺点。对于这样的家长,教师应该注意语言技巧,可以先夸奖孩子的优点,然后再过渡到孩子的问题。其实,如果家长能够从老师的话语中体会到真诚,是会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的。

总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携手、形成合力、营造出积极和谐的家校关系,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而教师永远站在学校与家庭沟通合作的最前沿,教师的沟通意识和技巧直接决定了学校与家庭合作的质量,因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为之付出智慧与努力。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