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发布者:朱艳莹     发布时间:2016-08-11    浏览数:0

 

内容摘要: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区域活动   环境    创设   材料   投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正好验证了这一理念的科学合理性。
      准备环节是第一环节,其中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以及区域材料的准备和投放。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让环境“动”起来,其次给幼儿营造一个互动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合理投放活动区材料,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让孩子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

应该充分利用特定的空四周墙壁展示与课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又如在组织“树”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楼梯的墙壁上布置上松树、枫树、桑树、桃树、柳树等构成一片大森林;在走廊的墙上贴上小朋友去参观树的相片;在作品袋里装上小朋友们画的树;在自然角摆上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盆景;在活动室上方吊上各种树叶;带领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种植园里种上各种小树······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据季节的变化、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围的环境。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装扮活动区。
二、活动区材料充分的准备及合理投放,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    
1、 家园配合准备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游戏材料。如 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心渝和妈妈用矿泉水瓶加铁丝做了个“篮球架”报纸做篮球;熙文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几部“移动电话”;浩彬和姐姐用旧挂历纸剪来了“窗花”;倩童和妈妈用各种广告纸折出了“轮船”等。家长积极的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
     孩子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放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我们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如:我们在开展“奇妙的信”这一主题中,幼儿对寄信、写信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邮电局”这一游戏区,我们还带领幼儿参观了邮局,了解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了游戏的玩法,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如,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可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4、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
     一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为了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我在手工角中设置了“夹豆豆”的内容。在练习用筷子夹豆豆时,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瓶中,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盒中。班上有一位幼儿由于心脏做过手术,动作发展特别缓慢,我就在旁边放了一把勺子,他可以用勺子把豆豆舀进盒中。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在活动中,允许操作能力强,完成较快的幼儿在完成本次活动后选择第二区角内容,这样既让操作慢的幼儿有足够的操作时间,也让操作快的幼儿减少消极等待现象,使每位孩子都获得成功感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
5、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科学区里应特别注意)。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伞可以做什么》相结合的同时,我在科学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各式各样的伞”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科学区中,将各式各样的伞拿起了放在空中,可是有些小朋友怎么放伞还是不能平稳的降落,有些小朋友好快就学会了伞在空中降落的原理是利用空气阻力以减缓物体在空中的坠落速度,至于还没掌握原理的小朋友觉得很无趣,通过活动得出我们老师也一致认为,并讨论出“特别在科学区中,要选择和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

6、能力差异的互动学习

    不管是“聪明”还是“迟钝”的幼儿总会在语言能力、艺术表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某个幼儿在许多人眼里机灵乖巧或许在操作这里偏偏就显得笨手笨脚,而一个平时不惹人注意的孩子一到结构区里却会有突出的表现。教师要善于了解每个幼儿的智能强项与弱项。有效引导他们互动起来,发挥强项优势,弥补弱项。

教师应注重将集中活动与区域活动相互融合,利用集中活动的讲解,演示介绍并提供榜样,引发幼儿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如在“说第一”“活动中,让每位幼儿说说自己哪方面最棒,为幼儿在区域的自觉活动中提供参照。教师有意识地在每个区域活动开设一小处成果展示台,小舞台或记录表,随时让孩子摆放自己的得意之作,这能让作为主体的幼儿体验成功的感受,并成为其他幼儿学习的榜样。如开展区域内的“手拉手”活动中,鼓励幼儿互相指教同意同伴间互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各种幼儿互动学习指导策略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深入观察、细心揣摩、整合各种指导方法,使幼儿间的互动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区域活动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标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8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