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培训总结提交要求截止时间:2016-08-31
  2. 作业要求:
     

    培训总结提交要求如下:
    1.
    培训总结内容要结合本次培训的具体内容,体现自己在本次培训中的学习感悟、培训心得以及培训收获(如有将培训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中相关实践的经历,最好在总结中引用实际事例加以说明)。

    2. 培训总结的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合理,字数不少于300字。

    3. 严禁抄袭或网上下载,一旦发现以不合格处理。培训总结截止提交时间为20163524时。

  3. 发布者:南海小学科学专家

培训总结提交要求

提交者:龙先中     提交时间:2016-07-21    浏览数:0     

 

关于小学科学学习培训总结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一直是科学教师不断探究的一个课题。说实话,在生活中我应当还算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但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课教师,我对当前科学教育的感受是:要真正地给孩子们上好科学课,还真不容易!要把科学书上涉及到的实验探究活动一一落实,那就更难了!究其原因有人说是社会上没有形成科学探究的大环境,有人说是科学课的教学时间不够用;还有的反映当前的教学学具及探究材料匮乏。这些原因在我看来确实对上好科学课有一定影响。但我认为科学探究活动难落实的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教师自身知识技能的储备不足和科学观念的滞后,而一些科学观念的滞后又是造成科学探究活动得不到落实的主要原因。很多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直接让学生记录下一些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而不愿意拿出时间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图省事,怕麻烦"的思想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小学生在成长阶段,好奇心丰富,动手欲望强,乐于也敢于尝试一切。他们喜欢能做实验的科学课。所以我认为科学课就应当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好奇得到满足,探究欲望得到实现!才能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因此如何使实验探究活动更有实效性,是我在一直思考并不断实践的问题。我为了满足学生喜欢做实验的愿望付出了很多,但从中也积累了一些如何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有效科学探究的四种做法。

一、让对科学有兴趣、让有科学探索毅力的学生加入到科技组来。

小学科技小组,是将来科技人才的摇篮,是为那些从小就有志于科学、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学生而建立的一个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科学素质和科学实践能力的特殊阵地。接纳的应该是一些好的苗子。

记得是2004年我第一次辅导科技小组学生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科技小组成员中,有较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对科技活动根本就没兴趣!

我问:没兴趣怎么跑到科技兴趣小组来了?

答:其它组不肯要我。我就只好报科技组了。

看来,科技组倒成了一些纪律差、不爱学习的学生的避难所了!反过来思考就是:真正的科技苗子没来科技组!或者说,对科学研究的认识,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的培养本来应该在科学课堂上就开始了,但我们的科学课堂没有做到。

这下让我静下来思考了:必须搞好科学课堂教学,才能把好苗子引到科技组来。我们用一年时间去实现“规范科学实验课、让学生爱上科学课”的课堂改革目标。

到了第二年,来报名参加科技组的学生很多,而且大都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几位科技辅导教师开心地、精心地挑选了30位在科学课上表现突出的学生,真正成立了我们学校真正的科技小组。

也就是在这一年,我们学校的科技实践活动——“用有机肥与用化肥种植小白菜的比较”就在十多位科技组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不,还一举获得了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大赛的一等奖并选送参加了省赛。

二、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科技组进行按项目分组。

我们学校的科技组又分开为发明组、科幻画组、科研与实践组,分别由不同的老师辅导。(我呢主要是负责发明组的辅导工作。所以,今天的汇报主要是一些共性的辅导情况。举的例子也会以科技小发明为主。)大家可以看得出,这是结合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针对性分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了这几方面的科学研究活动,已经较为全面。而且,平时这样的分项目辅导活动,已经是在完成一件件的参赛作品,在每年的青少年科技大赛来临时,我们只需要作一些挑选选和整理工作,比较主动。

在南海区第四届詹天佑杯中获得一等奖、佛山市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的“轮式开瓶器”就是我校麦嘉文同学在科技组的平时作品之一。同期获南海区二等奖的“好习惯中国象棋盘”同样是学生的平时作品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科学眼光。

在科学课上,学生学习了一些科学知识,进行了一些科学探究。在科技小组里面,我们会让学生们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实践锻炼。那么,是不是这样,学生们就有了科学意识和科学眼光呢?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必须去用科学,必须去对照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必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养成用科学眼光看世界的习惯。

在我们发明小组里,除了每周一节课的科技辅导之外,有三道题目贯穿着科技组学生生活的每一天。题目是这样的:

1、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科学事例?

2、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不科学的事例?

3、你用了什么科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什么难题?

我们来看一看学生的一些答案:

旗杆顶上有一个定滑轮,起到了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我们往下用力拉绳子,国旗就往上升起来了。(很明显,这是一位旗手的发现。)

我和奶奶补衣服,针线老是穿不进去,我觉得,缝衣针的穿线设计不科学。(这是一位勤俭、爱思考的女学生。她的功劳非常大。)

我家的水龙头坏了要修理,总开关却生锈了关不了。我在水龙头旋扭上绑了一条铁条,双手用力,关上了!在这里,我用了轮轴的省力道理。

这三道题目,每两周要检查一次,学生们能够完成这些题目,我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有了科学意识,有了科学眼光,有了科学思考。

学生们有了科学意识,有了科学眼光,从科学课外辅导这方面来讲,有什么意义呢?

——有利于我们多方位地选择科研课题。

——这是我要讲的第四点。

四、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选择。

2007年,我和麦嘉文同学带着“轮式开瓶器”参加佛山市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时候,有一位认识的老师问我:“龙老师,你怎么找了一个女孩子来参赛啊?开瓶器好像更适合男同学吧?”我说:“不是找来的呀!这课题是这位女同学选的,是她设计出来的呀!”

在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上,辅导老师可能会有一些已定的课题,也可能定得不错。从社会意义的高度上来讲,老师的认识要比学生来得深。但是,我们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思考:

1、老师的选题是否一定能让学生感兴趣?

2、老师的选题是不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3、对于社会生活中各领域的所见所事所用,老师一个人与几十位学生相比,谁多?

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的选题可能会比较简单、比较小,但是却非常多,而且都是他们喜欢的课题。作为辅导老师,我觉得,只要把学生眼光引向社会,注意科学研究的社会意义。那么,让学生来参与课题选择,是一举多得的做法。

在南海区第五届詹天佑杯科技大赛中,我们学校叶嘉文同学的“扣线式缝衣针”和黄丽萍同学的“里换式服装”双双获得一等奖,“扣线式缝衣针”更是进而获得了广东省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

——这两个课题都是学生自己去选择和确定的。

其中黄丽萍同学是因为有一次在天冷时帮弟弟换衣服害得弟弟感冒被妈妈骂过后想到的“先穿上外面再换下里面”的里换服装;而叶嘉文同学是因为帮奶奶穿针线很难而想到要改变缝衣针的针眼构造,完成了“扣线式缝衣针”这一课题。我既没有被妈妈骂过,也没有帮奶奶穿过针线,所以我没想到这些课题。也就是说,学生的一些经历,可能是老师没有的。

——从这一点上讲,学生自己的选题真的是有更大的空间。

小学生在成长阶段,好奇心丰富,动手欲望强,乐于也敢于尝试一切。他们喜欢能做实验的科学课。所以我认为科学课就应当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好奇得到满足,探究欲望得到实现!才能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因此如何使实验探究活动更有实效性,是我在一直思考并不断实践的问题。我为了满足学生喜欢做实验的愿望付出了很多,但从中也积累了一些如何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有效科学探究的四种做法。准备一些实验材料,这些探究活动就自然成了纸上谈兵,这当然有悖课改的精神。但这些材料若都由教师准备,教师的工作量无疑大大增加。所以我们经常把很多实验探究的材料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下分头进行准备。我认为,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我们教师大包大揽就达不到这样的目的了。然而,仅仅按教材上的提示准备材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材上所提示的材料,有时在教学时,会因为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年龄上的特点等一些问题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磁铁的磁性》时,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思考的玩法尽情地用磁铁去玩这些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磁铁有吸引金属的特性。在课前,首先在提供或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考虑充分,让学生搜集了毛线、牙签、大头针、玻璃球、回形针、铁钉、塑料块等,防止学生准备的材料都是一些学具和文具之类的物体,又着重强调在金属材料中不光是铁,还有铜、铝等物体,防止实验处于尴尬的局面。那就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特性,何乐而不为呢。

二、有效科学探究的基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人是天生的探究者。当儿童发现令他们迷惑不解或者感到有趣的事物时,好奇心就会被激发起来,接着他们会提出一些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参与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的研究。而我们的科学探究正是围绕着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展开的,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失科学性,这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性问题,这些问题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基础。

三、有效科学探究的核心---动手做。

    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标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们直接经验。如在教学《水》这一课时,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打破了以往的"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课中,我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能装水的各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容器、泡沫、木块、尺子、沙子、各种颜**案的塑料板等等,学生也准备了许多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在课上通过亲自"动手做"发现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归纳起来有:(1)水是透明的,依据是无论什么颜色的塑料板放到水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说明水是透明的。(2)水没有颜色,依据是把水和有颜色的液体混合起来,这种液体的颜色依然存在,只是比原来的浅了。如果水有颜色,混合液体就会变色。(3)水会流动。依据是把水倒在桌子上会流到地上,而木块、沙子就不会动。(4)水有压力。依据是往捏瘪的塑料杯子里倒入水后杯子鼓起来了,说明水有压力。(5)水的折射。依据是把一根铅笔放到水中,在水面上看,好象是断成了两截。(6)水的形状会变。把水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就是什么形状。(7)水有浮力。依据是把一支半截铅笔放在水中,铅笔浮在水面,这说明水有浮力。(8)水有水平面。依据是无论将装是平的。

强调"动手做"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将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然教学中。

四、有效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新课程理念倡导开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体现。比如在"认识弹簧称"一节中,学生对于从未见过的东西,总想摸一摸,亲身体验一下,每个学生都这样,可是不可能给每人发一个呀,这里要想"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必须分成小组,每小组发一个,这样人人就有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