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截止时间:2013-07-21
  2. 作业要求:

    1.专题三主观题作业题目(以下作业任选一题):

    1)请根据本模块主题,提交自己执教过的一节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文字实录,字数1500-3000字左右。注意文责自负,格式和要求请参考本培训平台提供的范例。
        说明:经辅导教师及专家推荐并最终通过“学员优秀成果”评选的教学设计或课例,由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培训协作组统一颁发证书,并推荐自愿发表于《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高中教师培训优秀成果展示”专栏(国内统一刊号:CN44-0088)
    2)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并简要说说你的收获和建议。字数要求500-800字。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2.评分建议:
    (1)专题三主观题第一题教案写作评分建议:
    作业内容
    评分等级
    得分比值
    教案设计创新。教学活动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科特征。能利用多种手段教学,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符合字数要求
    优秀
    100%
    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有学生参与活动的环节,符合字数要求。
    良好
    80%
    教学目的基本明确,教学设计基本清楚,教学内容无科学性错误,符合字数要求
    及格
    60
    教学目的不具体,教学过程设计不符合三维培养目标或有科学性错误。不符合字数要求。
    不及格
    0%
    (2)专题三主观题第二题评分建议:
    考核内容
    等级
    得分比值
    理论水平高,观点明确,有针对性,语言准确得体。字数符合要求。
    优秀
    100%
    观点明确,有一定针对性,语言比较准确。字数符合要求。
    良好
    80%
    答题内容没有错误。字数符合最低要求。
    及格
    60%
    答题内容属于抄袭,在最低字数要求以下。
    不及格
    0%
    3.作业范例
  3. 发布者:历史 黄牧航

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余老师已 推荐!

提交者:邓玉万    提交时间:2013-07-21    浏览数:0     评论数:0

 

岳麓版选修一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教学设计

   邓玉万 东莞市的第六高级中学

一、课前准备

1、资料准备:印发相应补充资料和学案

2、小组准备:学生按前后两排分成12个小组开展讨论,一位同学作为本小组的组长组织本小组的讨论,每组安排一个成员简要记录讨论的内容,由组长或其他成员在展示探究成果阶段是作为本组的发言人介绍本组的观点。

二、教学进程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南门徙木”、“焚烧诗书”两张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张图片记载的是什么故事吗?这些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与哪位人物密切相关呢?该事件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4《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学生读图,集体回答

通过直观性较强的图片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张图片的内容也反映了本课重点知识商鞅变法内容,让学生一开始就抓住重点。

课标分析

展示本节课课标要求,并对课标详细解读,对课标重点知识(商鞅变法的内容、特点、作用)在黑板上按序号列出作为重点强调要求同学们掌握的知识,要求学生把重点要掌握的关键词写在课文标题栏旁边。

学生认真听老师对课标知识的讲解,并按老师要求把本节课关键词(重点)写在课文标题栏旁边

本课内容非常的多且繁杂,借助课标要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重点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新课学习

播放

商鞅变法视屏

播放一段商鞅变法的视频

学生认真看、听视频并及时在草稿纸上及时记下视频讲解中的关键词,注意结合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记忆理解。

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变法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借助视屏了解更多相关的基础知识。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学习

商鞅变法

的背景

投影展示两段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的背景

学生阅读材料,并在草稿纸上记下材料的关键词,与左右同学小声讨论必修教材中相关知识内容,在草稿纸上列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关键词)。老师提问时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设计的三则材料目的有三:

一是让学生借助背景材料复习巩固必修一、二、三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史实。

二是让学生学会读材料并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来概括问题,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学习

商鞅变法的内容

、历史作用

展示第二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在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课本知识阅读材料,充分讨论,并在草稿纸上记下材料的关键词,简要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内容(老师提醒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概括)。学生注意要理解真正读懂理解材料,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

本环节老师借助《商君列传》中的一小段材料,把商鞅变法的内容集中概括出来,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理解记忆,能提高学生阅读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学习

商鞅变法的

评价

展示第三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给学生2分钟的阅读时间,在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上让3个学生来阅读分析材料,指出材料关键词,老师板书关键词。本部分问题角度比较独特,老师注意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避免思维唯一化。

课前发学案时应提醒学生对本部分知识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结合所学的中外历史对商鞅变法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对于商鞅变法,历史上不同评述较多,可以出题的角度也很多。老师提供不同的评价材料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学习

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一:

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标准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的现象?

老师把所有同学按前后桌分成12个小组,指导各个小组开展激烈讨论。老师要深入到各组中聆听各组成员的讨论,掌握各组成员的主要观点。老师在聆听的过程中不能过多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听为主,只需要纠正同学言论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错误的史实即可。

学生讨论时间3分钟后进入展示成果阶段,老师指导各组学生代表陈述对合作探究问题的看法,每位时间为30秒,老师随机选四个小组,要求各组代表言简意赅。其他小组最后又不同观点的举手后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本组观点。最后老师展示一个常用的标准:

一、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是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

二、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

三、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学生按前后两排分成12个小组开展讨论,

老师随机抽取的四个小组发言完毕后,其他小组亦可派出一代表就前面小组的意见进行批驳,同时提出自己不同意见,但发言时间在10秒钟以内。

本探究问题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既可解决考试中可能考到的历史研究方法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人和事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特别是与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合作的意识。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23人之间合作整理知识结构图,让学生积极讨论,并在讨论中完成文字的整理。

设置这样一个探究的题目,并把整理知识结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合作整理可以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本重点知识小结

(老师展示表格标题,由分别由三位同学起来补充回答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内容及其作用,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最后,屏幕打出本节课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再次形成整体印象。

学生举手回答表格要求的问题,其余同学在草稿纸中迅速记下相关知识,以备课后整理本课知识笔记用。

学生要把各项内容与其作用一一对应理解记忆。

本小结让学生分别总结回答本课重点知识内容,回归课标知识,梳理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概念,增强记忆。知识结构图示最后打出,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本课知识内容。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练习巩固和课后问题探究

(屏幕打出本节课知识结构图)老师分别请2个学生起来公布自己学案中选择题目的答案,精讲学生做错的题目和反映课标知识的重点题目(题目见学案)

设置课外探究性开放性问题:

合作探究三:

中国历史上的变法者(改革者)下场多凄惨,谈谈原因和对此现象的看法

供同学们课后探讨

学生课前把学案上的10道选择题做好。由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答案(一人写1-5题,另一人写6-10题)。老师讲评答案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学案上标出重点题型、自己做错的题目,记下错误的要点知识。

选择题的设置考虑到了本课作为选修课的特殊性,内容量大,又是选修课,学生不够重视,所以提前发给学生做,当作是一种预习。开放性探究题的设置则在于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教学反馈

    本节课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授课,课件准备较充分,思路清晰,能有效的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有效的驾驭教育教学的过程,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当前高考的要求,关注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既注重了历史基础知识的培养,又注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实用性较强的一节课。

优秀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