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研修作业截止时间:2015-07-14
  2. 作业要求: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您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800字以上)

  3. 发布者:戴高立

研修作业

提交者:张晓东     所属单位:梅县区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2015-07-14    浏览数:0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为学生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并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课改的重要方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首要环节,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增强教学感染力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像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教学用语是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和载体,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精彩与否以及教学的成败。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对于重点问题还能点石成金。同时,学生在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中,就如同在欣赏一首世界名曲,令其心旷神怡,学习的动力自然得到了增强。
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成语或者俗语来突出教学内容,因为有些用语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现象或原理。例如,俗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深刻地揭示了食物链的关系;俗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就深刻的说明了水和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歇后语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就揭示了昆虫的先天性行为——趋光性;成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说明了生物的遗传性;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则反应了生物的条件反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只要教师用心搜集,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必定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口语化语言,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吸收。例如,笔者曾在教学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有些学生对呼吸和光合作用产生了误解,在他们眼中,有光的时候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是说植物白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到了晚上生物才开始进行呼吸作用。为了让学生分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弄懂它们之间的区别,我就用了生命不息,呼吸不止这样一个口语化的语言来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是24小时不间断进行着的。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分清了概念,又让学生容易记忆。
二、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化难为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来再现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辅助呈现出生物的生理结构,利用各种鲜艳明亮的图像可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生物生理结构的呈现,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会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
多媒体还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使教学中的重难点迎刃而解。由于生物课程的特殊性,其教学中的重难点大多数都涉及到了微观抽象的概念,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或者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教师通过图像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情境再现,这种方式比单纯的口头讲述效果好很多。多媒体可以有效的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融为一体,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都得到充分的刺激,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例如,对于植物的受精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abo血型系统中凝集原和凝集素相互间的关系、细胞内部的亚显微结构等教学内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直接讲授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课件的巧妙设计可以进行形象的模拟,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三、适当融入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初中生正处于由童年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都有一种爱玩的天性,从这个方面来说,在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游戏环节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的教学游戏仿佛就是一支提高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还能让学生在中发散思维,收获知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笔者就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的小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水、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这六大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然后,让他们以相声的形式,分别说说各自代表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于是,台上的不同营养物质开始了激烈的竞争,滔滔不绝地吹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人体的重要作用,而台下的听众也聚精会神地聆听各种营养物质的观点,不时将额外的观点给与支持的角色。这样,学生在角色扮演的相声中活灵活现的将知识展现出来,不仅让学生生动地理解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了六大营养物质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其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四、注重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加强引导与启发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实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并科学的调控整个过程,在选材方面要做到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究资源,提高探究性实验的可行性。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采取自主探究模式,有意识的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来设计探究性问题,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探究性实验大多数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因此在实验方案设计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学生的性别、兴趣、动手能力等进行均衡的分配。每个小组应分工明确,有组长、实验员、记录员等等,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分工调换,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注意方案的合理性,从而保证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很难独立完成,因此教师科学的引导与启发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进行光对鼠妇的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探究时,由于涉及到的变量有温度、湿度、光等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对照实验。
   
在教材上,对此探究实验提供的一种实验方案,即把10只鼠妇放入到有湿土的纸盒里,盖上玻璃板,玻璃板的一半用纸板挡住,使纸盒里有明亮两种环境,进而观察鼠妇在哪个环境里的数量多。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可以参考教材所提供的实验方案,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只有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才能找到其中的乐趣。与此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很好提高。此外,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进行巡回指导,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的给予提示与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从而促进探究实验教学进一步的开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找到每个小组实验方案的优缺点。这样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实验过程的同时,加深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这是一个让学生在提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整合能力的契机。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初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更新、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加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引导与启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致力于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