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
1、要理论与实践结合,联系实际。
2、理论要有根据,分析要有实例。
3、字数在1000字以上。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物理是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揭示事物的道理的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作为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应在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倡导科学探究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接触、体验科学的乐趣,回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验、动口交流”的本质要求,因此,我在不断努力探索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体验到运用“动态分层、小组合作”的模式,能很好地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物理实验的教学多数以老师演示为主,学生真正参与体验的机会少,课堂厌学现象严重,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我们要多了解学生、多走近生活,要创新教学模式。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爱思考、爱问为什么、爱动手,同学们总是喜欢想和问:“天空为什么有时蓝、有时红?冬天为何鱼塘会冒‘白烟’?坐过山车时为何会‘变轻了’?雷声和闪电有什么关联呢?”等等,但同学们很少自主或合作找答案,更不会用一些实验或体验来证明身边观察到的现象,兴趣很快就余存无多,记忆也依稀难存。
初中物理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观察质疑、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走向简单有序的科学世界”,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物理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常常把物理教育理解为“系统的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认为物理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物理课堂教学成为“以师为本、以本为本”状态,老师习惯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发问来“牵着”学生,然后还用“填鸭式”的题海战术来“加固”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很快丧失兴趣,变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的教育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才,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鲜有出现,诺贝尔奖又和我们擦肩而过。
我通过一项调查本校八、九年级的950名学生,发现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突出期盼是:“每节课都有实验才惊喜;老师演示时走到我中间才看得清;让我们来动手实验更有趣;实验后小组有分享和争论很刺激!”,说明学生喜欢实验、希望自己动手实验。而另外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又有限,并且同一个年级或同一个班的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又参差不齐,实验课如果都采用统一的项目和评价方式,往往首尾难顾。
我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多年探索中,通过实践和学习交流、科组互助等,提出运用“动态分层、小组合作”的创新模式,来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运用“动态分层、小组合作”的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牢靠。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让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并有团队精神;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记住 10 %--20 %;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 30 %;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 50 %;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 70 %;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 90 %。因此,物理课堂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又动口交流。
生物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将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这种兴奋会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处于最佳状态,并从中激发出创造性的火花。要抓住学生生性好奇的心理,巧妙地设计、表演新奇有趣的实验,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探讨问题,接受知识。
因此采用“动态分层、小组合作”的实验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我们城镇初中学生因基础不均、动手习惯和能力差、厌学现象较多、物理实验课效果不佳的情况。
三、运用“动态分层、小组合作”的实验教学模式,要把握好“五个环节”,即是要注重小组构建、合理分层、合作展示、多元评价、动态调控等。
(1)
第一环节:构建并优化小组为首要工作。
小组组建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也就是说每个小组之间在个人学业成绩、男女生比例、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小组内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首先,分组前对学生进行了解,了解其性格、兴趣、专长、动手能力等。其次,把学生分组,每小组人数大致为4人(最多不超过6人),按照物理科综合成绩,同时考虑男女生比例、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分组。最后,小组内选出首任组长,并商议定出有个性特点的组名、组呼等,同时各组分设记录员、协调员、纪律员等,以后每学月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充分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以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如我在教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课时,首先进行分层设计和小组构建,学生按知识和能力的水平分为A、B、C层次,A和B搭配,B和C搭配,每组4人,并选好小组长,同时做好成员分工。其次对各组的实验任务、目标、评价标准等按小组的实际能力分层提出要求,A和B搭配的组提出较高的要求,如应量化分析出成像的条件、性质,并做到边动手实验、边讲解表达等,而B和C搭配的组要求相对较低,只要求会正确放置元件、能找到实像、知道实像正立或倒立时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等即可。最后适当让各组学生动态流动,实验和表达能力好的到其他小组做“小老师”,去检查和帮助同学,完成了基本任务的可到其他组去观摩提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同学之间合作、互助,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每个人均获得自信和快乐。
(2)
第二环节:合理分层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前提。
因学生存在正常的差异,孔子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此,我们的课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结合学生知识和技能层次不均的实际,进行合理的分层教学、分类辅导,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物理实验课的分层教学包括按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分组或分班、按各组或各班布置不同要求的实验任务,一句话就是适合学生的教学任务、要求、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活动。
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的《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的实验课时,把208、209两个班的教学时间安排到下午最后一节课(方便分层教学、分类辅导),我制定了两个分层教学方案:
一是按208班、209班的学生综合情况分别分成A、B、C三个层次,然后AB配组、BC配组,然后分给AB组较高的实验任务要求,如设计实验步骤、画出电路图、设计记录表格、演示并讲解、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良方法等,对BC组提出较低且适宜的任务要求,如记好实验步骤、按图接线、学会读表、记录数据、指导尝试数据分析、得出初步结论U串=U1+U2;U并=U1=U2。
二是把208、209班临时重组,AB组一个班,BC组在另一个班,同样对两个班给出不同的实验任务和要求,对AB组增加了多元件选择、混联电路等,再让208班和209班的AB组比赛、BC组比赛,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适宜的学习任务和实验展示的机会,又加入了班级、小组的PK活动,让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明显提高。
(3)
第三环节:合作展示是激活课堂活力的关键。
课堂是学习交流、互相提高的主阵地。通过课前各小组的准备,对一项实验、一个问题的理解如何,应让学生在这个“擂台上”较量较量。课堂展示的方式可多种多样,主要是适合教学内容的演示与表达、质疑、补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就好,一般有“师导生演”、“生自导自演”、“抛问题求解答”、“抽签必答”、“抢答加分”、“实验比赛”等等,可通过实验见证、动漫模拟、口诀记忆、小组PK等形式来体现,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观察、动手、合作、归纳、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
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课中,我采用“实验PK”、 “抛问题求解答”为主要方式来调动大家的展示积极性。通过现场给出的若干器材,先让各组设计实验、自选或自制器材,学生合作探究与摩擦力有关的因素,然后演示、交流、讨论、举证等,老师还抛出问题“如何有效控制变量?如何让实验更明显、更精准?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中哪些有利、哪些有害?”。这样,让每一个小组均有合适的任务、均有机会展示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均能参与实验、均有收获、均有了自信和兴趣,进一步促进自主学习的形成,进而培养了班级、小组的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即是合适任务和有趣方式→自主学习→合作与展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收获提高→自信、兴趣→自主提高。所以,合作展示是起到关键的桥梁作用、推动作用,通过合作展示,学生提高了兴趣、提高了能力、树立了自信,同时养成了质疑和探究的习惯,对内化为自主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
(4)第四环节:多元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质疑等能力的保障。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新课标指出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为了让学生的兴趣更高、持续更久,老师要在课堂上建立好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及时鼓励评价各小组成员,达到奖勤罚懒的作用。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大胆回答问题但错了的时候,老师同样要表扬学生的胆量等“闪光点”,倡导“不怕出错,出错是学习的良机”的理念,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发言、质疑、讨论,抛出自己真实的见解,与人共享或共勉,这样的物理实验课堂才会更有持久的鲜活力。多元评价指面对全体学生和分层的实际,采用不同标准、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个体或小组在自主学习、合作实验、展示交流、考查验收等过程中的效果,可以从态度、情感、胆量、动手演示、表达、归纳、组织协调、合作、质疑、知识掌握、技能等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让大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合适的鼓励,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质疑等能力。
如我在如我在教学《大气压强》时,我准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我设计了课本上没有的几个有趣小实验:瓶吞鸡蛋、杯吸纸片、茶壶倒水、力拔针筒、拔火罐等,各小组可以自选几个小实验,一下子课堂就活跃起来。学生动手实验后,老师马上问学生是什么帮助了我们实现实验效果呢?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探究思考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我在学生实验时,认真地巡视,在小组展示后及时的评价鼓励,只要有亮点就给予中肯的肯定,有时也会让小组成员互评或小组和小组之间互评,多元评价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生为本,学生受到肯定,信心更足、热情更高。
(5)
第五环节: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适度的动态调控可以让学生交流更广、见识更多、兴趣更浓、信心更足。
动态调控的主要做法是“多向互动、角色转换”,在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我采用适度的小组成员组间动态流动或班级之间动态流动。把AB配组中综合表现较好的A层生,选派到BC配组或另一个班去做“小老师”、“指导员”,负责小组工作和具体实验的指导与检查;同时把BC配组中的B层或C层生派到AB组去观摩学习或到其他班实验课堂去“挂职”体验,甚至有时可以选派B层生或某方面有专长的C层生来示范指导其他小组的同学,即是“兵教兵、兵练兵”,这样的动态调控,可以刺激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有光荣感、使命感、紧迫感,对培养各班、各组的学生骨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让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不断提高。
比如我在教学《探究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实验时,设计了吹泡沫颗粒的实验:在溢水杯中装入适当的泡沫颗粒,让学生从溢水口吹气,观察泡沫颗粒的运动情况。我发现208班的B层生邓×盛同学的动手能力和钟×姗同学的归纳表达能力特别好,于是我选他们两个人搭配向全班做演示实验,并安排到其他小组向同学们讲解介绍。他们在实验时还提出了“吹气的方向有影响吗?气流大小与小泡沫颗粒运动有影响吗?”等问题,引导同学们对实验结果与条件关系的全面观察、思考,效果很好,体现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的新课标理念。
总之,运用“动态分层、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新课标指出“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生活”,我们把物理实验活动扩展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中,可以组建第二课堂、开发校本实验课程、举行科技节等科技普及和实验应用的活动,让更多学生喜欢物理实验、更多同学得到展示的成就和快乐,可以进一步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效果。在实践“动态分层、小组合作”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同时,要注意做好对班级、小组和学生个体的跟踪调查,通过问卷、小测、技能比赛、学情分析等手段,不断反思并改进工作方法,才能让“动态分层、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更完善、更有效,才能达到培养更多实践型、创新型的综合人才的教育目标。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