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
1、要理论与实践结合,联系实际。
2、理论要有根据,分析要有实例。
3、字数在1000字以上。
如何组织好一堂高效的物理探究实验课
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标准》中强调科学探究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既要作为学习的方式,又要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个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然而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教学仍然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科学探究在现在大部分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都变成了简单的讲实验,特别是广大山区农村学校,许多老师用讲代做或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去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缺失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让科学探究失去本来的活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或者即使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迫于中考的压力,时间的限制,实验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放弃了实验教学。有的老师虽然进行了实验教学,但是没有发挥实验教学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本讲结合丰富的教学案例,从实验教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不同环节阐述了如何 提高实验教学的高效性,对教师如何高效地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和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强化“科学探究”的功能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本次新课标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强化了“科学探究”的功能。然而,纵观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师是否落实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可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比如说一些实验器材不好准备,或者教师自身对实验不够熟悉,或是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中过于粗放等等都可能导致学生的探究活动化为泡影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充分挖掘教材,强化“科学探究”的功能。学生要学习哪些内容,要经历哪些探究活动,哪些探究活动比较容易完成,哪些活动不易操作,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纵览教材,认真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提前准备好探究所需要的材料,在材料的准备上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结合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校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材料或内容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也一定要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之间,做好演示性的实验。对所选实验材料的可行性以及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做到有的放矢。
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作为这个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回顾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内容,再与演示的“吹硬币”和“吹纸条”等实验现象相结合,让同学们对比、猜想一下,流体压强与流速将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同学们都很能动脑筋,也都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否遵循我们猜想那种关系呢?找到了这样的切入点,同学们都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探究之中。利用现有器材开始探究,对于探究的意图非常明确,而且在探究之中,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现象,同学们归纳的结论也准确完整。通过这个探究实验,笔者发现充分挖掘教材,强化“科学探究”的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探究并合作进行探究,从而能主动地构建知识,培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氛围
科学探究活动需要自由、轻松的气氛。爱因斯坦说过:“学生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株脆弱的幼苗,它除了需要鼓励外,还是要有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所以,在探究活动中要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空间和活动的自由;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发言、害怕出错、害怕失败等心理,不断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要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平等、协作的良好氛围,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也是学生的探究合作者、指引者;要充分肯定和赞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究热情、探究行为和探究结论,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1)科学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爱德华兹曾说过:“教育的重大目标,与其说是装备心智,宁说是锻炼心智;训练他去应用他自己的能力,而并非把他培养成塞满别人思想的积聚物。”在物理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与众不同,能形成自己思考问题风格、方式。
如对八年级“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笔者是这样进行,先列举一些日常生活物理现象让学生思考,如自行车不推就不动,足球不踢就不动,从而推出在二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这时教师向学生发问,这一结论是否正确,此时学生的想法可能处在矛盾状态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些事实,如推出去的铅球能继续运动,运动的自行车刹车后还能继续运动一段距离。从而对前一观点不予认同。此时教师用手推桌上的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当手停止推动,小车就静止下来。于是原来认为亚里士多德观点错误的学生也产生了怀疑。教师的设问似乎是“山穷水尽疑无路”。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就在这时,教师让学生演示小车从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运动的实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回答看到的实验现象,并要求学生加以分析,说明为什么在木板表面上小车运动的距离最长。让学生进行讨论,统一学生的认识。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小车在更加光滑的玻璃上运动又会怎样的情景呢?如果运动过程中不受任何摩擦,小车又将如何运动,引导学生推理、想象,归纳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得出“小车不受摩擦时将按照原来的运动状态一直运动下去”的结论。使学生将新知识自然而然地纳入到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然后教师再进行必要的启发,让学生进行再发现,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学到知识,学到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还能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2)科学探究需要探究的背景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源头,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探究结果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每一节课都要精心备课,跟据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如在《机械运动》对于如何选取参照物这一知识点
时,有诗一首:“仔细看山山不动,看山却是走来迎”。“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有时,适当地运用俗语、成语、歇后语、故事等对理解消化物理知识也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在分子运动理论教学中,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说明“扩散”。在研究杠杆原理时,引用“四两拨千斤”。在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中,引用成语“刻舟求剑”来说明,在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时,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等,让学生主动,更自然地进入物理情境,充分、准确地理解、掌握
物理知识。
三、科学探究要注重实效性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内容,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探究,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科学教学不能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应该对科学的思考方式和态度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实际上就意味着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关于生活和世界的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态度。
在进行八年级“压强”科学探究中,我就结合206国道刚好从学校附近经过,国道不堪重负,超重超载,造成路面损坏严重,坑坑洼洼,对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带来极大危害的社会现象,在教学中开设了一个小的课题《汽车超重超载对道路的影响》。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压强的知识,更深入了解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亲身实践,较为全面地了解家乡道路建设,培养爱护公共财物美德,增强主人翁的意识,当好“护路小卫士”,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学习、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通过实施本活动,学生亲自开展调查与考察,体验课题探索的过程与方法,引起他们对交通安全和法律法规的重视,形成一种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珍惜爱护我们的公路设施。养成负责任的社会态度,同时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无论是课内探究还是课外探究,探究活动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身心的参与。科学有效的评价体制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探究作好准备,合理的评价应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新起点。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的教育目标之一。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需要注意如下三点:第一,要重视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探究——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第二,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有助于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笔者坚持以上的做法,认真积累,形成了一点教学经验,由于水平有限,总结得不够具体全面,敬请批评指正。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