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阐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究提问艺术截止时间:2015-07-14
  2. 作业要求:
    阐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究提问艺术
  3. 发布者:张卓新

阐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究提问艺术

推荐!

提交者:梁苑萍     所属单位:梅州市梅县区桃尧中学     提交时间:2015-07-14    浏览数:8     

课堂提问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检验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主要渠道。教师在课堂中恰当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又是思维的起点、创造的起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着提问流于形式、提问问题过难、提问没有针对性等现象,故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十分重要。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优化课堂提问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明确,语言清晰。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要设计好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因此每一次都要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根据教学的要求,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如提前测评中的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等。如在讲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可这样提问:你能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推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吗?如何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这样既引出了四边形的对角线,同时也推出了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目的明确了,同时还要注意提问的语言艺术性,既要能准确表达问题的意图,又要力求清晰简练,切勿含糊不清。例如一位老师在提问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时,问:相交线有何性质?这样提问令学生无所适从,因为课本上没有明确相交线的性质这一具体内容,学生也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回答相交线的性质。发问时,对句子较长的问题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应适当重复一遍,以免使学生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2、深浅适度,层次分明。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思维,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太容易,不利于锻炼思维;太难,学生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些铺垫性小问题,搭桥铺路,帮助学生起跳。

3、灵活设问,把握时机。

首先,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课堂提问的良机主要表现在:当学生正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时;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当学生心情振奋学习热情高涨时;当讲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当讲到知识的规律处时;当讲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处时;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应该多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而不因老是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因为前者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回答,并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后者只有知道答案的人才能回答。

4、留空思考,反应及时。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举手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做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当学生流畅完整的作答时,一句极普通的很好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富有创新时,一句赞许的话也会使之倍感成功的欢乐。同时,及时的反应还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5、形式多样,面向全体。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问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计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改错题,不一定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某一个问题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时机向老师发问,不问不知,不问不识(东汉王充语),好问是学习数学的可贵品质,要精心加以保护。提问还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以利于全方位的提高。教师所提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渐渐升级;对希望生可适当降低。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应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提问时应尽量避免先点名后提问,或按座次顺序轮流发问,否则,被问者如临大敌,匆忙作答,其余学生则有可能因感到与已无关而不积极思考。

6、诱导思维,发展智力。

提问的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这是提问能否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设计的问题过浅,则学生无需动脑;过深则无从动脑;过淡则无意动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切记随便发问是不是、对不对,教学提问必需有效的促进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问的内容必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如讲四边形的定义时,老师先出示一张三角形纸片,然后随便割去一个角,并问:1、三角形割掉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几条边?2、你能仿三角形的定义对四边形下一个定义吗?3、你能否把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吗?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从而使本节内容很快得到解决。

7、分清难易,因人设问。

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实际,充分考虑问题的内容和难度,找程度相当的学生回答,倘若信口点名,则常常造成难题碰到差生,容易题碰到优生,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正面引导,不带私情。

课堂提问不宜搞突然袭击,应保持课堂的稳定与学生心理的轻松,使学生始终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不要假借提问实行惩罚,给学生一个难堪,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学生,而且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严重妨碍师生关系;同时也不要老是面对几个重点生提问,因为大多数的初学生都希望在全班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倘若这些学生连续几节课、几周、甚至整个学期未被老师提问到,他们往往会不去思考,而且易产生师生间的隔阂。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思考时间,学生一时答不出来,要有耐心,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要进行正面引导、启发,只要答对一点点都应加以表扬,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够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就可以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